绿,漫山遍野;路,蜿蜒盘旋;山,座座相连……近日,从市区沿S214线向盐边县北部地区进发,经永兴镇岔道而上,我们来到了拥有瀑布、仙人洞等旅游景点的盐边县箐河傈僳族乡。
刚到箐河,“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横幅跃入眼帘。“箐河傈僳族乡要想实现富民富乡富财政,还有很多困难。”箐河乡乡长李子顺说,该乡大多数农民依然延续着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耕模式,产业以分散的家庭式养殖生猪、小家禽为主,特种野猪养殖、青花椒种植、茶叶种植等绿色生态农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
下午3点过,在土路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箐河乡作坊村。这里,青花椒树布满山头,一颗颗青花椒籽十分显眼。
“村里有600多亩青花椒树,由于交通不便,摘下来又不能及时卖出去,只能等它们烂在树上。今年村里还有100多亩的青花椒没摘。”作坊村村委会主任张孟华指着成片的青花椒林无奈地说。目前,箐河共有青花椒1600余亩,每年因条件制约而没有摘的有400亩左右。
作坊村种植青花椒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一直以来受交通制约,每年的损失都很大。“现在,我们村全是沙土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一到雨天车子基本上进不来。”张孟华说。
现在,作坊村的村民正通过发展野猪养殖、烤烟等产业,寻求新的收入渠道。“要有了水泥路,我们村每年的收入肯定成倍的翻。”张孟华说。
告别作坊村,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海拔2000余米的岩门村绿色有机茶种植基地。余晖映照下,每片茶叶泛起星星点点的白光,平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38岁的茶农贺友发。此时,他正在茶园里察看茶树的生长情况。
贺友发告诉我们,他2003年开始种茶,刚开始完全不懂技术,任凭茶树自生自灭,收入仅仅能够让家里吃上米饭。后来,有了技术,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了。今年家里收入有四五万元。“现在,我买了一部电视机,前些天还看了十八大开幕式呢!”贺友发说,现在他家的茶园有42亩。
种茶之前,贺友发一家四口人仅靠种点玉米、土豆维持生计。
“就我们村现在这个情况看,要扩大种茶面积不太现实。”贺友发说,“我们这儿缺水啊,你看嘛,我们这个种植基地有800亩茶,只有一个蓄水池。一到干旱季节,我们只能‘听天由命\’。”贺友发边说边指向一旁蓄水量为200立方米的蓄水池说:“现在只蓄了半池子水。”
目前,岩门村共有1400多亩茶园,但只有3个200立方米的蓄水池。要想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茶叶质量,水的问题亟待解决。“岩门位于高寒地区,地处偏远,每干一件事情花费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大。”岩门村支部书记谢如钱说:“别人花300块钱可以做成的事,我们可能得花3000块钱。”
夜幕降临,我们一行告别了贺友发与谢如钱,来到山下的农庄与乡干部们共进晚餐。在这里我们吃到了早有耳闻的箐河浑浆豆花、小河细鲢鱼等特色美食,喝到了箐河的特色美酒……
不知不觉中,外面响起了高亢的歌声。原来是乡上的傈僳族姑娘已经在院落里点燃篝火,跳起了欢快的傈僳族锅庄。受她们的邀请,大家纷纷加入“打跳”的行列,欢乐地与傈僳族姑娘共舞。“不知是美酒令人醉,还是歌声催人睡。”是夜,我们都迷迷糊糊地回到屋子缓缓睡去。
这里有淳朴民风,绿色的产业,但因基础设施滞后,被埋藏在大山深处……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以及企业的帮助下,箐河傈僳族乡的“绿色憧憬”不是梦。
新闻推荐
12月16日,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干坪子村支部书记郑继奎在自家的核桃地里仔细察看着树的生长情况。他是当地核桃种植带头人。2009年,他种植了300亩核桃。2011年,核桃树开始挂果,今年核桃收入已有1万多...
盐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