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柏树蒋祁
第四届崆峒文艺奖首次将广播影视文艺类节目纳入评奖序列,这既是参照国家级、省级文艺奖项,对评奖门类的健全和完善,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广播影视文艺类节目的关心和支持,对于培养平凉市广播影视艺术人才、繁荣广播影视事业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次广播影视文艺奖共报送作品29件,其中反映人物活动的5件,记录平凉历史文化及传承的4件,表现民俗、民居、乡土乡情的4件,反映节日、美食的2件,记述生产及工艺的2件,还有音乐会、颁奖会、赛事等活动的12件。本届评奖工作按照评奖规定、细则,经过认真评选、反复斟酌,仅评出获奖作品6件,且一等奖空缺。这与全市其他文艺门类相比,显得稚嫩、弱小、不够成熟,没有显现出广电的独家优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文艺节目的认识、理解不够准确,作品整体质量不高。首先,广播影视文艺作品,应既有广播影视的新媒体特点,也有浓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换句话说,就是广播影视版的文学艺术,或者文学艺术版的广播影视。通过广播影视的鲜活形式和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融思想性与娱乐性为一体,手法轻松灵活,寓教于乐,达到影响、鼓舞人的作用。不论是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还是其他文艺节目,抑或是广播电视剧剧本等,都应该以文学艺术为魂魄,以广播影视为载体。从这次报送的作品看,有些是一般性的文艺演出的实录,有的是音乐晚会的报道,有的是某项活动的专题新闻,与文艺联系不够紧密,或者说徒有其广播影视之表,而没有文学艺术之实。有些勉强可以认定为文艺类节目,但镜头语言粗糙而不规范,缺乏提炼。广播影视文艺不能只满足于简单地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新媒体时代,我们应当不断借鉴学习,在艺术提炼和创新上下功夫,发挥自身特长,扬自我之“风标”。
二是选材视野不够开阔,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不够多样。广播影视文艺题材很广,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也可以发掘地域文化,还可以突出审美体验,总之要给人以思考、启迪和享受。就平凉而言,火热的现实生活、深厚的历史文化、典型的人物事迹等等,都可以进入广播影视文艺工作者的视野,并通过文艺的形式予以形象生动地反映。这次报送的稿件,恰恰缺少这些内容。另外,从报来的稿件看,体现欢闹、热烈的表面性的东西多,而追求厚重、深刻的有内涵的作品有点少。
三是组织重视程度不同,策划创新差别较大。目前,由于受人员、资金等各方面的影响,广播电视工作一俊遮百丑,往往只看重新闻,而对文艺创作,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普遍投入偏小。省级以上历年评奖,分新闻类和社教类,对文艺类相对轻视,市县区更没有引起重视。这次报送的稿件数量和质量,完全反映了重视程度。市广播电视台和华亭、灵台县稿件相对多,而一些县仅1件,有的县空白。再者,由于热情不够,加之又是首次参与,缺乏应有的经验,部分作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庸俗现象,部分电视记录片解说词过满,画面讲述缺乏空间,有的作品同期声运用不够,有些作品创作手法没有新意,拍摄水准有待提升。
另外,评选标准有一条,要求所有作品必须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播出,这“一票否决”,也使得个别有新意的好作品被拒之门外,令人遗憾。
但是,作为首次设立的奖项,我们必须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一些作者热爱文艺,坚守阵地,他们执着地探索,已经从起步的尝试阶段向熟练、更广更深的领域进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从这次获奖作品看,无论是播出的层次,还是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是近几年广播电视文艺的精品,代表了平凉广播电视界目前的最高水准。如市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四集大型电视专题片《精神的力量》,获二等奖,“平凉精神”是以我们这方黄土地为依托,以广大城乡居民为载体的群体认同感、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意志组成的一种最具生命活力、最积极向上的观念形态的提炼和升华,是平凉的历史文化与理想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作品本着“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采取历史与现实结合、故事与人文穿插、专家与学者解读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彰显“平凉精神”的内涵和要义,是讴歌时代,赞美生活,引领风尚的精品力作。获三等奖的作品,风格多样,健康明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主动融入平凉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中,反映平凉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有较强烈的地域人文色彩。如平凉电视台选送的《感恩圣母——泾川西王母信仰习俗》,紧扣泾川西王母民俗文化“母爱、和平、和谐、长寿”的主旨,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运用唯美的画面、翔实的资料、精炼的语言,通过图腾崇拜和庙会信俗两部分展示了西王母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为人们全面、深入了解西王母民俗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泾川县文联创作的电视记录片《黄土地上的四合院》,以大西北黄土窑以及深厚的窑洞文化为出发点,主要拍摄了生活在窑洞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诸如一日三餐、婚丧嫁娶、养殖牲畜、田间劳作以及窑洞的修建程序、特征,旨在为即将消亡的窑洞和窑洞文化留下一笔宝贵的影像资料。华亭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土地遗留了许多民俗遗风,传唱了千年的华亭曲子戏,有着独特的活力和魅力。华亭县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电视纪录片《千年小曲》,以水联村的曲子戏从清早开始,紧锣密鼓的一天排练,为的是蝉联全县曲子戏调演赛的冠军为内容,讲述了华亭曲子戏演化、传承脉络。这不单是简单地娱乐,而是折射出华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华亭县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广播文艺《乡土乡情特色浓重,绿色华亭充满魅力》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土乡情”栏目中播出,社会关注度较高。电视纪录片《探访古瓷村》,追溯安口窑昔日的辉煌,探究今日之衰落的客观原因。在甘肃卫视播出后,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平凉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风貌,为广播影视文艺创作立起一个标杆。
平凉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有丰富的创作源泉。广播文艺是流动的艺术,是听觉感受的艺术,电视文艺是视觉与听觉结合的艺术,各有独特的优势。它们的繁荣,最终应体现在创作的繁荣上。当下,群众的收听、观赏品位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他们不仅希望通过我们的文艺节目获得身心的愉悦,也需要从广播、荧屏上获得知识的陶冶、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共鸣。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有深度厚度、有艺术魅力的作品,这是我们广电人肩负的责任,我们只要正确把握创作方向,尊重创作规律,焕发创作热情,就一定会奏响时代强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