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彦仓赵晓燕
硬化路铺到家门口,自来水通到灶头前,青灰色的二层“小洋楼”,干净整洁的院落,布局合理的厨房、客厅、卧室、卫浴间、储物间一应俱全……11月20日,伴着冬日的暖阳,记者走进泾川县高平镇三十里铺村村民史东儒的新家,环顾房内,墙壁洁白,窗明几净,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新房子,59岁的史东儒满足之情溢于言表。“以前从没想到,一步搬迁就能住上这么美的‘小洋楼\’。”史东儒告诉记者,住进这个“小洋楼”是他第三次搬家。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史东儒和父母一直住在窑洞里,当时靠天吃饭,生活极其不便,日子苦得很。80年代包产到户后,他除了种地还干起了烧砖瓦的行当,生活条件好一点了,家里修起了一院土木结构的房子。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时气派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不适合居住了,遇到下雨下雪,院子泥烂水滑难以落脚。去年,村上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全家人商量后,拿出全部积蓄,并通过向亲戚借向银行贷款,筹集30万元修起了这栋200多平方米,共有14间房子的二层“小洋楼”,新房子结实漂亮,家里人都很满意。
当问及有了债务压力大不大时,史东儒说:“压力是有点!但我山上栽了7亩苹果树,今年挂果2.7亩,收入了4.2万元;我还被镇上和村上聘为果树技术员,一年收入近8000元;儿子在县城开了一家书画店,也能给家里一部分补贴,用不了几年就能还清欠款,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史东儒信心满满地说。“党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门前有了硬化路,看戏村里有了大戏台,晚上出门有太阳能路灯,农闲时还能在村文化广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生活这么好,全家人心劲都很足,只要能把日子过红火,就不觉得苦了。”
随行的高平镇包村干部吕永亮告诉记者,目前三十里铺村像史东儒家这样的小康屋有13户,全部由村上统一规划建设。同时,对胡同道路进行了硬化,在小康屋前后规划整修田园经济带,栽植桃树、葡萄等果树,种植韭菜、辣椒等蔬菜,美化了村环境,也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推进了村庄的和谐发展。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