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上世纪80年代的小县城,人口不足6万,街道不过几条,我在那里出生,生命中头几年的事儿基本没什么记忆。但在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苦绝对是一张铺天的大网,阴影一样笼罩着大多数清贫的家庭,即使已过了二十多年,这阴影依旧在家里留下蛛丝马迹。
打开最里面一个衣柜,存放着用过十几年的铺盖、被子和衣服,甚至还有我上幼儿园时候盖过的小棉被。这些物件都被压在箱底,每年取出来几次作以整理,又整齐地放回。每次整理的时候,都能闻到淡淡的霉味儿。我想,对于母亲来说,这就是当年那个味道:物质紧缺、生活水平偏低,月均收入不足百元。按她的说法,一个月工资怎么花都撑不到月底。然而,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从不抱怨,一分钱一分钱计算着过活,一个小家清贫而健康。
90年代以后,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得到巨大改善。母亲不必再顿顿计算怎样做菜好吃又省油,我也不必再穿打着补丁的袜子。这一年,母亲收拾箱底的旧衣物,我力劝她扔掉,她提高了声音反问我:“胡说,这怎么能扔?说不定以后还有用呢,看着都好好的,扔了干啥?”我对她这个“好”的定义很无奈。母亲仿佛还没有走出那张大网,除了外套是近一两年买的,她身上不少毛线衣已经穿过了六七年。“妈,这都什么年代了?雷锋精神早过时了,您说您这一件衣服穿六七年,让做衣服、卖衣服的怎么活啊?”听到我说这些,她只是笑笑。我看得出来,她这节省的习惯早已深入骨髓,而且似乎还随时准备着过回以前那样紧巴巴的日子,她会和父亲争论要不要买一块五毛钱的《足球周刊》,会因为我没把牙膏挤干净就扔掉喋喋不休。在她勤俭持家的细碎操劳中,我逐渐长大,独自在外求学,工作。
自以为去过一些地方,看过一些风景,作为年轻一代,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个人也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远离故土,也渐渐疏远了母亲和母亲勤俭的美德。终于差点迷失在物质时代的泥淖中,学会了攀比,讲究排场,纵情享乐,追求时尚超过自己可以企及的高度。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迷幻又让人痛苦的阶段,因为随之失去的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曾以为这就是时代进步的方向,殊不知即便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追求勤俭、节约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呼声。因为勤俭早已不再是物质资源短缺的象征,而是对个人私欲的反省,对自身无度需求的克制和约束,这暗含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隐忍和克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个体对自身良好的控制,正是理性的回归,是我们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髓。
母亲身上有中国老百姓对于勤俭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悟,这勤俭曾经无意间锤炼了她的德行。时过境迁,这德行中流砥柱一般支撑着一个家庭,让我明白,无论社会变迁会形成怎样的暗涌,都不应该随波逐流。我将握紧双手,努力传承,因为这种品质和德行曾经照耀我们的文化五千年长盛不衰,而且还将继续照耀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并指引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