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之
佛都的自豪
□多蕾赵永刚
6月,走进甘肃东大门泾川县,仿佛走进一个绿色的王国,沟壑间、山坡上、原野中到处都是满眼的绿色,人在景中,景在画中。就是这样一个绿色“氧吧”,谁也不会想到建国前森林覆盖率不足1%。
泾川人以夸父逐日的精神,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栽植了81.3万亩人工林,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200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泾川人的自豪》为题对泾川县生态林业建设给予全方位的报道,泾川县因此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泾川县一届届县委、政府班子带领和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在接过绿色的“接力棒”矢志播绿的同时,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丝路名城?千年佛都”文化品牌,绿色的泾川再次因为文化的自信而走向全国。
49年三次发现佛舍利的“泾川创奇”
“外阴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泾川县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之后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古泾州成为历史上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十分频繁的地方,先后有12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今泾川县)佛事,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佛教文化遗存达1500多处。以南石窟寺为中心,沿泾河两岸有各类石窟群、石窟龛,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
从1964年,到1969年,再到2013年共49年间,泾川县三次出土舍利,更是堪称“泾川传奇”。
——1964年12月,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群众在平田整地时发现唐代大云寺地宫,地宫中出土了石函、铜匣、银椁、金棺以及琉璃瓶里面存放的14枚佛祖舍利。1971年,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称泾州大云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银椁,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葬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开创了佛舍利葬制中国化的先河,在佛教考古史上具有断代意义。
——1969年10月,在北周宝宁寺遗址地宫又发现舍利数十粒,出土的石函铭文记载,宝宁寺建于北周天和二年,比隋文帝分舍利早34年。
——2013年1月,在宋代龙兴寺出土佛舍利两千余粒并佛牙佛骨。铭文记载的舍利瘗埋时间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距2013年舍利重现整整一千年,与佛舍利同时出土的佛教造像270余件(组),横跨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多个朝代,时间跨度600多年,为研究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
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说:“在同一个地区,三次发现舍利,数量又多,在全国是没有的,有北周的、有唐代的、有宋代的,历史延绵这么长久,将近一千年,这是一个标志,可以说泾川是佛宝频出的神圣之地。”
泾川不仅佛教文化资源丰富,西王母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样光彩照人,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有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
“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泾川县的决策者意识到,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实施项目带动行动,促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县份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子。
2013年1月,泾川县在宋代龙兴寺出土佛舍利两千余粒并佛牙佛骨和270余件佛教造像后,1月22日,省委王三运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可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重点,给予规划和利用。”
201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甘肃泾川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知名专家学者方立天、楼宇烈、杨曾文等出席会议,学术界、宗教界、考古界认为,泾川佛教文化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在同一地三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非常少见,泾川出土舍利次数、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堪称“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中心”,与敦煌佛教文化遥相辉映。
为此,该县按照建设大景区,构建“大旅游”格局的目标,响亮提出了“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战略定位。
县上学习借鉴敦煌等地成功经验,坚持规划为先导,精心编制了《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围绕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策划了佛教艺术体验、参禅静修、西王母神话剧、温泉养生等文化旅游产品,明确了大景区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深度融合打造“大旅游”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推动“大旅游”的发展。
泾川这个文化大县、财政小县,按照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多元投资,分期实施的思路,拉开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序幕。
近年来,全县累计投资3.6亿元,实施旅游开发项目25个;大云寺景区完成了舍利塔和钟鼓楼、碑亭、大门等塔前建筑及景区管理、服务、接待中心,中轴线上的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建成了回中广场,实施了王母宫景区综合开发等工程。
高起点、大手笔建设,使大云寺——王母宫景区成为县城最美丽的风景,让来泾川观光旅游的人大饱眼福,同时也吸引了民间资本投资这个县的文化产业。
深圳花样年控股集团无疑是这个县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只“金凤凰”。
“我们选择泾川县投资,就是看中了这里深厚的文化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质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深圳花样年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潘军说。
目前,由深圳花样年控股集团总投资20亿元的泾川县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破土动工,这一文化项目将成为泾川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在建设“大景区”的同时,积极营销“大旅游”。
举办佛舍利安奉法会、海峡两岸西王母故里民俗文化交流、华夏母亲?西王母公祭大典等系列活动,拍摄大型纪录片《大云寺探密》、《大云寺地宫密码》并登上央视科教频道,编排歌舞剧《女神?西王母》在兰州成功首演,出版发行《泾川佛教文化论》……
同时,充分利用媒体,形成强大的宣传效应;创办了西王母之旅网、大云寺博物馆网等网站,在中央电视台《美食天下》、《国宝档案》栏目等10多家媒体刊发县内旅游景点资料20多期。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推介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一系列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措施,让泾川的“大旅游”正在“升温”,泾川旅游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全国。
“大旅游”加速泾川大发展。
“我们的罐罐蒸馍都卖到了北京,现在我们的罐罐蒸馍供不应求。”泾川县广胜食品总经理刘文敏笑着说。
泾川罐罐蒸馍清朝康熙时已誉满天下,康熙品尝后赞曰:“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州矣!”罐罐蒸馍经发酵面、发面、兑面、揉面团、回面、揉剂子、揪剂子、揉馍、屈馍、入笼蒸、凉馍等11道工序制作而成,因形如上大下小的坛罐而得其名。5年前,刘文敏开始卖罐罐蒸馍时,他满心忐忑,然而持续升温的泾川旅游却让他的罐罐蒸馍“火”了。
2010年泾川县民俗一条街刚刚建成后有点冷清,现在民俗一条街上的火锅店、农家乐以及宾馆生意却异常火爆。
泾川的“大旅游”渐行渐近,带动当地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这个县的基础设施也进一步改善。
西平铁路、福银高速,521线、泾渗公路、飞长公路以及通村油路工程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使泾川县建立起了完善的交通网络。泾川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贾军虎说,近三年县上累计投资2.7亿元,实施交通项目68个625公里。
“大旅游”也让泾川的美丽乡村和生态旅游实现了联姻。全县集中建成了10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生态旅游示范村。
玉都镇康家村群众住上了小别墅,村上建起了民俗大观园、旅游采摘园,“今年我们还要建10多家四合院式的陇东小康屋,让群众发展农家乐,我们要像陕西礼泉的袁家村一样发展。”康家村党支部书记康广生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观农家景”的生态旅游新村。
文化和旅游的同频共振,使丰富的文化资源迸发出了巨大潜力,全县的文化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4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18.5%和20.6%。
好风凭借力。当下,泾川县正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蓄势正谋文化腾飞。按照着力把泾川打造成为华夏佛宝圣地、陇东休闲养生度假胜地、生态宜居型文化旅游名城和城乡融合经济转型示范县的目标,正在全力建设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精心打造7个核心景区、3个特色小镇和8个旅游名村,构建“大景区——核心景区——特色小镇——旅游名村”的“大旅游”格局。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