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苍苍,泾水悠长,美丽的平凉,是我家乡。黄帝问道处,古风荡漾,远去了周秦汉唐,金戈铁马自难忘,绵绵文脉长。梦里云乡,陇头月上,神仙留恋的好地方……”
这首平凉城市形象歌曲《神仙留恋的好地方》,传递着平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气息。
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平凉在文化传承之路上不拘泥于惯常的保护思路,以文化“软实力”锻造出发展“硬功夫”,使历史文化元素深深嵌入城市的纹理之中。
存续、跃升、绽放,平凉文化在保护传承中显示出全新的惊世魅力。嬗变、进化、推演,平凉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展示出深远的当代价值。在平凉“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之下,平凉为甘肃文化传承保护乃至发展探索出了全新路径。
魅力——
灿烂文化光照当代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平凉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
平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缩影。早在20万年前,平凉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降生于静宁成纪,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西王母降生于泾川“回山”,周文王伐密祭天筑“灵台”……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的熏陶哺育下,平凉相继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成纪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四大文化名片,尤以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为平凉所独有。
这块曾经投射出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曙光的地方,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途程中,养育了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朴实鲜明的黄土风情,创造了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从古老的神话到历代的民谣,从窑洞民居到特色饮食,从民间风俗到手工艺品,从庙会节庆活动到日常生活习俗,这些积淀深厚、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奇特的方式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脚步,成为华夏文明“百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
平凉不缺少文化,但长期以来,或因对文化资源“家底”不清、不细、不熟,或因对文化资源类别、级别、形态和价值不甚了了,平凉人民未能依靠丰厚文化资源发家致富。
“要保护传承、永续利用和展示这些文化资源,先得搞清楚家里有些啥,盘清了文化资源,心里也就有了底气。”平凉市文广局局长刘万民说。
为摸清“家底”,平凉探索建立文化资源分级名录。2013年5月,平凉全面启动全市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8大类,400多个项目。截至目前,这一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6000多项省级以上文化资源记录在册,文化资源普查平台也已上线。
用心“呵护家业”,为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铺路奠基”。
在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平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文化遗产保传承工程呈现出“样样有进展、板板有亮点”。
遗址保护板块,在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宋代龙兴寺地宫遗址和佛舍利,被专家认定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佛舍利“千年一现”为契机,邀请专家开展出土文物修复,举办大云寺落成暨佛舍利安奉法会,先后3次召开研讨会。
文物保护板块,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全市国家级文保单位增至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2处。近两年,争取保护项目35个,落实经费6367万元。延恩寺塔维修加固、庄浪云崖寺岩体加固、祟信武康王庙护坡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崆峒区、崇信县、庄浪县博物馆搬迁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启动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积极探索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展示。平凉市博物馆改址新建、崆峒山文物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板块,争取西王母信俗等“非遗”保护项目6个,落实资金385万元,发放补助经费34万元。成功举办全省非遗大型展演活动,组织崆峒武术等“非遗”项目赴韩国首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泾川县被中国非遗中心确立为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
古籍整理出版板块,完成古籍名录普查和古籍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加强对《皇甫谧遗著》等古籍文献研究,完成资料整理。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板块,加快编制省级名城灵台县、名镇朝那镇、名村界石铺镇继红村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同步实施古灵台遗址公园等一批保护利用项目。
红色文化弘扬板块,开建保至善烈士纪念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平凉历史》(第二卷)通过评审,即将出版。
民族文化传承板块,争取经费40万元,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搜集整理项目;开展民族地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为平凉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摇旗呐喊”。
6集人文自然纪录片《西北望崆峒》、纪录片《大云寺地宫秘码》央视的播出,城市形象歌曲《神仙留恋的好地方》的制作、传唱,电影《遇见崆峒》、《皇甫谧》的拍摄,舞台剧《女神西王母》的首演……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的立体宣传,形成全市上下同心共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告平凉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信心和决心。
活力——
文化传承融入城市血脉之中
“黄袍穿错了,黄飞虎的将顶子怎么给关公戴上了……”7月8日,在华亭县广场上,曲子戏班表演的曲子戏引得一片叫好声。被他们所吸引,周围居民纷纷参与,放开嗓子跟着吼上一嗓子,欢乐尽情释放。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亭曲子戏,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至今,逢年过节,民间仍有一定规模的演出,平时,也会有专场表演,使华亭曲子戏这一文化“余脉”在民间顽强地得到延续。
在平凉,群众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形式多样。非遗文化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始于北宋开宝元年的西王母庙会,距今已举行1046届,多年流传下来的西王母祭祀仪式、王母蟠桃会、采圣水仪式等成为泾川独特民俗文化的象征。泾川西王母祖祠吸引着众多台湾同胞前来寻根问祖,从1992年至今,每年都有台湾信众前来寻根拜谒,每年朝圣人群达10万余人次,形成了一条台湾到泾川的朝圣之路。
每年的正月十二,是庄浪县城最热闹的日子。这天,全县举行刘沪将军庙会。刘沪为保卫西北边境的安宁,献出了毕生力量,死后葬于庄浪水洛北山的庙坪原。崇宁四年,宋徽宗追封刘沪为“忠烈侯”,并勅建忠勇庙。从此,庄浪人民每年都为刘沪将军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当天,庄浪县城万人空巷,四乡八里的社火队都赶到县城,进行精彩的表演,气氛既热烈又肃穆。
文化传承之道就是来源于人,服务于人,更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背“猴”、放河灯、端灯……平凉积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资源,广泛开展文化娱乐和节日活动,并不断创新,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将文化传承活动推向了高潮。
有人说,生活在这样城市中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整座城市并没有被海量的数字化信息所吞噬,人们依然能够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它所散发的独特味道。这种味道是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文化,更成为人们寻找归属感、构建记忆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每年平凉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2类130项。自乐班、书画社、民乐队、社火队、曲子戏班、家庭剧团等各种民间文化团体大量涌现,成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也成为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的文艺轻骑兵。
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近年来,平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全面建成。平凉广电新闻中心建成投用,完成市图书馆搬迁改造,建成崇信县、庄浪县文化“三馆”和5个县域数字影院……
不断深化免费开放,平凉有12个馆(站)获全省先进集体,博物馆绩效考评工作列全省第一。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流动图书借阅、公共文化知识讲座、“三区”人才培训等延伸服务项目,推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继续实施广电“户户通”、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和文化信息资源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惠民“普及化”。
甘肃省乡村舞台自2013年启动后,平凉整合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为群众搭建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两年内新建乡村舞台853个,不仅演节目,还提供政策咨询、科技培训、卫生保健等服务。
文化,既能惠民,也能富民。
2013年8月,依托农家书屋和新华书店发行网点,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文化集市”,打造农村“富民”产业。利用连锁经营、异地代销、网上营销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剪纸刺绣、书画古玩、挂毯地毯、纸织画、掐丝画等文化产品的交易与流通。
从城区到乡村,从基本文化保障到精彩文化生活,平凉文韵芬芳,伴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愈发浓郁。
创新力——
县区联手打造“大旅游”样本
如何将静态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变成鲜活生动的文化旅游产品?如何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使其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历史文化积淀再现时代人文之光?
对此,平凉探索了多年。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平凉调研时强调,平凉文化旅游特色是养生,要全力做大养生产业,建设“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提出,平凉要依托大云寺佛舍利文化,打造“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旅游新格局。
围绕建设“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平凉作出了高层次、大规模、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养生产业的决策,绘就了建设“天下养生第一地”的蓝图,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华崆峒养生地”的意见》,明确了打造六张养生名片、培育十大养生产业、推进十大配套工程的建设任务,大力建设“养生平凉”。
全市上下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养生产业的结合点,走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成立崆峒山养生行业联合会,目前发展会员单位120个,年均实现养生行业产值25亿元。将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纳入全市“十大工程”,抓建重点项目14个,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中医养生馆7个、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75个,养生企业和门店达到326家。
围绕打造“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旅游新格局,平凉引进深圳花样年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泾川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土地征收等前期工作。
这样的大手笔并非只此一处。近两年,一个个有着鲜明“平凉印记”的文化产业项目纷纷上马,持续释放着发展的热度,聚合成改写经济版图的力量——3D立体虚拟动漫平台、崆峒数字影城、金伟印刷包装生产线、灵台多功能文化中心、公刘园、庆丰陶瓷生产线、鼎元印刷包装生产线、伏羲部落生态文化园、庄浪云崖避暑养生园……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强劲东风下,“文化引擎”高速运转的轰鸣声响彻平凉泾河两岸,成为一座城市厚积薄发、跨越赶超进行曲中最具华彩的乐章之一。
对于历史文化,平凉人敢于打破“静态保护”的常态思维,推倒以前不可逾越的藩篱,最终跨越到特定城市空间的再造上。《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泾州故城文化产业园的概念性规划》、《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总体规划》,已邀请北大、清华的有关机构共同研究、几易其稿,分别完成编制并通过评审。通过这些园区的规划打造,平凉人不仅在还原历史的记忆,更是在构建当下人们的故事。这一次次的重构,使得平凉焕发出新时代下的绚丽光彩。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率先做大做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突出项目、融资、经营三个重点,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增强文化产业的聚合功能。目前,重组成立了甘肃平凉崆峒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融资10多亿元。实施平凉原生态文化体验区、崆峒文化产业园、半坡农家乐集中区、陇东民居建设、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崆峒山旅游配套设施二期建设项目、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平凉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工程、崆峒大道西段北侧景观带建设和崆峒山景区综合治理等10个项目,总投资28.3亿元。
通过加强园区基地建设,支持文化条件优越、具备一定基础的园区率先发展,打造一批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支点和示范典型。静宁纸箱包装及地毯产业园建成投用,大云寺文化产业园、龙泉寺文化产业园、华亭陶瓷文化产业园完成部分基础设施,集聚作用初步显现。
骨干企业遍地开花。何霞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民间民俗工艺品,囊括剪纸、刺绣、工艺品等,系统地体现平凉民俗文化元素。但资金紧缺,使企业的抱负难以施展。“我们向宣传文化部门汇报后,经过申报、评审,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公司提供了20万的资金支持。”企业负责人何霞说。
而受到资助和扶持的,不只是这一户企业。据了解,市上整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及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艺精品打造和文化企业发展给予扶持和补贴,累计帮助和扶持企业63户,推荐4户企业受到省上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平凉正道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入选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崆峒旅游集团、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和崆峒古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企业30强。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历史机遇,平凉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迎来平凉文化旅游业的“黄金时代”。
2014年平凉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5.6%和26.2%,文化产业增速达到24.94%,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旅游产业增势强劲,以养生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速第一次超过二产。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