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泾川新闻 > 正文

田园风光入画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纪实

来源:平凉日报 2015-11-03 07:3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姜慧仁

深秋的陇原,山俊秀、水清亮,果子红、叶儿黄……

行走在平凉的美丽乡村之中,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令人感叹不已、流连忘返。

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展新颜

宽广雄厚的黄土高原像母亲一样养育了一代代陇原儿女,然而她的贫瘠又像一把沉重枷锁,束缚着陇原儿女的手脚,长期以来,陇东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生活艰难,居住的多是土窑洞、地坑庄。

如今,平凉农民的住房条件与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情的美丽乡村,犹如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在陇原大地上秀美绽放,向人们呈现着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人风光。

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切合实际的建设规划。2006年,平凉市制订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建设的重点、步骤和要求。2014年,依照省上部署要求,平凉市又制订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以上,70%以上的村达到环境整洁,基本实现农民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的目标。

按照全市总体部署,各县区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产业布局及公共设施建设,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排水、供电、文化、卫生等农村生产生活及公共服务设施,先后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1028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依山造势、顺水造景,充分挖掘资源、文化和民俗特色,大力实施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升级版”新农村。全市先后建成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县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市列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2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达到825个,“三清五改”示范村达到1313个,新农村和“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分别达到56.35%、90.12%,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统筹建设:田园风光入画来

在泾川县的泾河北岸,有一片广阔的平原,夏天湿润的季风将这里染成一片碧绿,无边的田野里麦浪滚滚,大片的果园枝繁叶茂。党原乡柳寨村地处其中,古香古色的二层“小别墅”别致新颖,错落有致,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气派美观……一道美丽的民居风景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农村环境美不美,关键要看路、房、水。近年来,全市像柳寨村这样的示范村累计新建、改造农宅1.7万户163.8万平方米,铺油硬化通村道路、村内巷道1200多公里,新增自来水入户1.9万户,新建卫生厕所8100多座、沼气池8200多座,新增太阳灶7054户、宽带用户2930户。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99%和9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光缆,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建制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90%,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5.5%。适宜区86%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了太阳能、太阳灶等新型能源。全市实现了告别窑洞的目标,农民人均砖混、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均有了大幅度提升。

除了水、路、电、房,绿化亮化、垃圾清运、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配套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了全覆盖,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12%和97.41%。先后实施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75个,配套垃圾箱2.11万个,垃圾收集转运车93辆,建成垃圾收集屋395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9%,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9%,农村环境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农村绿化亮化工作也得到重视,公共区域和农宅院落有了绿化空间,因地制宜栽植乡土树种和经济苗木,一些村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目前,全市安装路灯的村有300多个,可以说是“一盏节能灯,照亮新农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推进中,平凉市各县区能够高标准规划,大力度推进。说起这些,市农工办的负责人如数家珍:泾川、灵台两县的新农村建设设计科学、设施齐全、绿化到位,民俗文化挖掘充分,建设层次较高;华亭县2014年列支1.2亿元,启动实施土坯房改造消除工程,计划用两年半时间全面消除农村土坯房,目前已完成改造任务的60%,2016年底将实现农村群众住无土坯房、无危房的目标;庄浪县朱店镇董湾村、泾川县党原乡陈坳村等村集中埋设排污管道、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水厕进户进房;灵台县什字镇草脉村依托小城镇建设统一配套供暖设施,西屯乡百草坡村大部分农户铺设了地暖管网,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住宅取暖难的问题;泾川县的玉都镇康家村、党原乡高崖村和红河乡田赵村、泾明乡白家村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把传承农耕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成了展示“三农”新变化、新气象的特色“景点”;崆峒区上杨乡下杨村、白庙乡小秦村,华亭县上关乡西庄村、磨坪村、碾子沟村就地因势改造村庄,把美丽乡村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了边远山区,真正把依山傍水的山村建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情”的美丽乡村。

建设中,为了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解决投资制约瓶颈,各级采取“项目整合、财政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筹集资金,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市财列支专项资金,按1:1:1的比例全额配套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为历年之最,居支农资金首位。目前,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及新农村建设总投资近百亿元,其中整合项目资金占到40%左右。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势头足

金秋10月,泾川县党原乡高崖村,一片片优质苹果幼苗茁壮成长,一棵棵整齐排列,像整装待发的士兵。村党支部书记曹文艺说再有两年,这些苹果就会进入丰产期,到那时我们不仅房住得好,而且收入将更好。咱平凉的苹果产业,能够帮助高崖农民像静宁县果农一样,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在静宁县,果产业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80%,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产业支柱。八里镇果农马山岗说:“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家种植果园10亩,挂果园6亩,这几年年均收入8万多元,自家房屋全部翻修一新,子女上大学没欠账,过去不敢想的事都变成了现实”。

不仅是果产业,牛产业也占据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在崇信县木林乡大庄村,传统分散的养牛方式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人畜分离、管理科学、干净整洁的大庄村肉牛养殖小区。前半年,该小区已经出栏肉牛40多头,实现纯收入3万多元,目前存栏肉牛65头。

全面小康看老乡,老乡小康看腰包。美丽乡村既要村庄秀美,更要产业丰美。只有产业壮大了,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农村持续发展才有后劲。为此,平凉市把产业富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并重,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实施粮食丰产、肉牛增效、果园提质、蔬菜保障、马铃薯增收“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全市粮食总产突破100万吨,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苹果面积达到230万亩,蔬菜产量突破10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牛、果、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成功注册了全国市级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平凉金果”、全国惟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平凉金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荣获“中国最具成长力的商标”和“中国农产品区域价值百强”第10名,“平凉红牛”被认定为甘肃省驰名商标,入选首届消费者喜爱的100件甘肃商标品牌。全市苹果面积、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牛饲养量、出栏量位居全省第一。同时,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发展产业,不仅要有规模,更要有质量、有效益。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各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资购销、产品运输、信息服务、个体工商等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06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4户,带动农户18.2万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4%。全市果品储藏能力达到7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果品产地价连续9年居全国之首。牛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开发出了牛肉精细分割、牛骨髓油茶、牛骨制品、养生餐饮等系列产品。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预计今年年底,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达到6042元,较“十一五”末增长92.6%。

建管并重:清洁美丽新村貌

熟悉华亭县东华镇黎明村的人会感觉到,黎明村的变化不仅在房屋的改善和农村配套设施的完善,村里的人也变了,变得更爱护环境,更讲究卫生。

采访中,市农工办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一方面,各级紧密结合“双联”行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着力建班子、强队伍、创机制,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塑造新风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发展注入了不竭活力。另一方面,坚持建管并举,健全完善经费筹措、队伍建设、考核管理等工作机制,项目后续管理有效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效益得到了长久发挥。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明晰项目产权,对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有形资产,涉及乡(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全部划归项目村所有,由村级组织负责管护,调动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根据村庄规模和管护任务,各示范村均建立了专业管护队伍,负责村内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境保洁、垃圾收运等管护工作。

在美丽乡村后续管理方面,平凉市各县区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实践,创造出了一些可学可跟的先进经验。灵台县、崇信县推行包村干部在村部坐班制,既强化了村级班子和农村管理的组织力量,又为群众提供了“零距离”便捷高效服务。华亭县组建乡村环卫保洁队伍86个,县财政给每乡镇每年落实农村保洁工作经费10万元,支持开展农村卫生保洁及环境管护工作,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改观。庄浪县、静宁县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等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崆峒区制订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暂行办法》、《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标准》,督促乡镇成立环卫机构,完善卫生保洁与垃圾清运、卫生设施维护、保洁人员考核及环境卫生月检等制度,村庄环境管理、公共设施维护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发展。

培树新风:幸福甜美好日子

秋天的灵台县西屯乡白草坡村景色如画,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村民住上了小洋楼,用上了“洋”电器,而且,村民的生活也“洋”了起来。清晨傍晚,文化广场上,在优美的音乐中,秧歌舞、广场舞扭出了陇东高原农民的幸福生活。白草坡村是平凉市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良好的村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决条件。据介绍,全市各级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通过设立文化墙、文化长廊,开展“平安乡村”、“和谐五星”、“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切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有效形式,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农村民俗,把文明和谐的理念引入到了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并通过乡规民约的形式固化提升,先进的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消费方式正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形成,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中逐步提升。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丰富起来,农家书屋、标准化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行,城市广场舞也在农村悄然兴起,篮球、乒乓球等文体活动广受欢迎,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农民群众的文体活动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全市农业发展快步向前,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群众安居乐业,逐步走向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泾川苹果走红朋友圈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田园风光入画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纪实)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