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轩工
泾川县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促进文化大繁荣、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起点定位、大力度实施、经常性开展,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注重“四个结合”紧扣发展理思路
一是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坚持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措施,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使乡村舞台成为全县68个中心示范村、12个“千村美丽”示范村中最靓丽的“风景”。二是与培育新型农民相结合。通过集中办班、远程教育、巡回宣讲等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活动,多方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三是与弘扬文明新风相结合。以培植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为方向,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让群众通过乡村舞台感知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聚集向心力,不断提升农村综合文明程度。四是与传承民俗文化相结合。深度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鹤舞、放纸马等地域民俗文化,积极实施生态观光、采摘体验、餐饮娱乐等乡村旅游项目,配套建设展示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及民间手工艺品的农耕文化展馆,进一步丰富了乡村舞台的内涵和功能。
拓宽“四条渠道”多方筹资建平台
一是项目资金支撑。积极整合扶贫开发、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村级服务场所建设等项目资金1380多万元,统一谋划,打捆使用,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聚合效应。二是乡村组织自筹。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金融贷款等方式,每年筹集资金650万元以上,为乡村舞台场地建设、器材购置、活动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双联单位帮扶。积极借助省市县双联单位帮扶力量,累计为全县乡村舞台建设捐资430多万元、设施器材26件(套),建成村级农民文化活动中心24个,使乡村舞台成为双联惠民工程的生动篇章。四是民间资金捐助。通过开展“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多方宣传能人大户资助乡村舞台建设的先进事迹,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致富带头人资助“乡村舞台”建设,进一步拓宽乡村舞台建设的融资渠道。(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突出“四个到位”完善要素夯基础
一是人员配备到位。选聘215名大学生村官和“四支一扶”人员担任村级文化专干,深入挖掘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全县共组建村级民办文化团体162个,形成了以4650多名民间文化人士为骨干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乡村舞台建设的群众基础不断夯实。二是场地建设到位。按照“一个活动中心、一处文化广场、一个文体工作站”的建设标准,建成村级综合性群众文化服务中心68个,并全面配套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实体,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修德育人、教化民风提供了平台。三是设施器材到位。通过项目扶持、单位帮扶、民间捐助等途径,购置活动器材1100多套(件),添置道具、服装690多套,使农民不出村就能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活动开展到位。把活动开展作为乡村舞台建设的基本要求,组织群众开展经常性文明乡村创建、和谐五星创评、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确保了乡村舞台各项活动的广泛性和常态化。
开展“四项活动”延伸功能扩内涵
一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道德、法律、诚信“六进家庭”活动和致富星、守法星、和睦星、义务星、信用星“和谐五星”创建活动,每年举行“十大孝子”、“社区好人”、“好媳妇”等群众性创评活动,用身边的事例和榜样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带动人。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类文化社团作用,组织群众编写春官诗、快板、民间小曲等乡土文艺作品,经常性举办戏曲演唱、社火表演、书画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三是深入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坚持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统筹推进,将村级基础设施全部纳入乡村舞台建设范畴,整体规划,组团配套,统筹利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是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300多期,培训群众10万多人以上,全县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科技致富能力、遵纪守法意识显著增强。
健全“四项机制”真抓实管保长效
一是高位推动机制。将乡村舞台建设作为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强化考核、督促,从设施配备、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实行量化考核,有效保证了“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二是县乡联动机制。结合双联行动,全面落实乡村组织主体职责和县直部门帮扶责任,形成了“党政齐抓、县乡联动、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典型带动机制。坚持把全县新农村建设中确定的中心村作为乡村舞台建设示范村,高标准建成汭丰郑家沟等集镇带动型、玉都康家等生态旅游型、高平三十里铺等双联帮扶型综合性村级群众文化服务中心,树立了样板、探索了路子,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四是激励驱动机制。通过吸纳民间资金等方式建立奖励基金,对所有民间自乐班、乡土文艺人才统一建档立卡,定期组织培训;对积极参与活动、生活存在困难的人员,优先落实涉农优惠政策,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有力推动了农村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