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峰
凡是到过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的人,无不去灵台公园追古溯源,抚今思昔,陶冶情操。正如当地流传的嬉言:“不登灵台观祭天,不入碑林会古贤,不算到了灵台县。”欣然迈进碑林,长廊迂回,书画荟萃,妙语惊心,在这洋洋大观中,有一尊挺立的“功徳流芳”碑引人注目,这是1935年时任灵台县长的张东野离任时,本县各界人士感恩张公勤政廉政,体恤民情,减负济贫,兴教崇文,造福一方,政绩卓著而立的功徳碑,至今熠熠生辉。
张东野(1889--1982)笔名张愚公,安徽潜山县人。早年受习于江西讲武学堂、上海中华政法学校。他涉世练达,曾参加北伐军并担任要职,后赴日本、南洋考察市政实业,在实业界任要职,曾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后因吃了官司改行演话剧,几年后时值战乱,话剧业萧条,不足以维系生计,他又重返政界,1933年5月赴任灵台县长之职,1935年离任返乡。解放后张东野曾任合肥市副市长,全国人大代表。
张东野署理灵台县政务,时值大旱年馑,他带头捐款赈灾,竭力剿匪安民,减负济贫,削减政务公费,投资建设灵凤灵邠省际公路,整修城区基础设施,增加教育经费,兴办学校,重修名胜古灵台,重修出版《灵台县志》,重修古迹左丘明祠,辟灵沼灵囿,建民众教育馆,建古文物陈列馆等。他理政的短短三年里,将经济凋零、文教衰落、民众贫瘠、社会封闭的灵台县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张东野身为民国旧政官员,何以有如此开明的思想境界和务实的行事作风呢?这是一般人都会考究的问题。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张东野得益于他的堂弟知名作家张恨水的感染和引导。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他比堂兄张东野小6岁,他们兄弟情同手足,每逢困难相互帮扶。1913年张东野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张恨水因家中变故失学在家,张东野函邀堂弟赴上海继续读书。1916年堂兄在上海吃官司,张恨水竭力奔走营救。事后张东野改行从艺,赴长沙文明话剧团演话剧,取艺名张颠颠,他多才多艺,演话剧很红,接着把堂弟张恨水也拉到话剧团从业。他们曾到汉口、天津、上海等地演出。那时社会动荡,戏剧行业冷落,他们兄弟先后离开话剧团,张恨水到北京报界当编辑,开始发表长篇小说。张东野重返政坛,1933年受命赴任灵台县长。
张恨水的大名,在中国文坛早已如雷贯耳。近几年随着他的著作《啼笑姻缘》、《金粉世家》改编电视剧播放,他的名声又在寻常百姓中家喻户晓。
张东野有兄弟张恨水这般贤达名士的感染和引进,他理政灵台也清正廉洁,正因如此,灵台百姓也很有幸遇上了本县民国史上少有的清官。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