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成陈斌
李斌郭海凤
灵台,六盘山片区58个贫困县之一,典型的传统农业县。目前,全县有贫困户13120户、贫困人口45500人,贫困发生率21.36%,贫困区域广,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
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成为灵台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了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迈向富裕,灵台县自上而下树立扶贫攻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咬定“精准”二字,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定期脱贫,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聚集。
县上紧盯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和社会事业提升三大工程,突出“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强化组织领导、典型引领、项目支撑、人才保障、改革推动五个保证,努力探索一条拔“穷根”的***、精准脱贫之路。
精准施策——
建档立卡、精准到户,解决“帮扶谁”的问题
百里乡杨新庄村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全县确定的79个贫困村之一。打开该村的《贫困农户登记册》,贫困人口的家庭人员、致贫原因、生产条件、劳动能力、收入来源、享受社会保障、月均基本生活开支等一系列指标一一展现。
据杨新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珍贵介绍,为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村上组织进行了3轮全面入户调查,在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现状的基础上,逐社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提议审核,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商议票决,最后确定贫困户,并张榜公示全程监督,然后报乡里、县里审核,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村民杨存义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村里的贫困户确定的过程:“将所有村民的名字列在一张纸上,大家投票划‘正\’字,然后采取顺排倒取的办法确定贫困户,当时我家的得票是全社最多的……”
灵台县把建档立卡作为***的基础性工作,按照“乡镇主体、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的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全县184个行政村5.27万农户中识别出贫困村79个、贫困人口4.55万人。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户、人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精准锁定扶贫对象,还需找准“病根”和“症结”,才能“对症下药”。灵台县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基础上,组织全面摸清贫困户家底状况,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摸清脱贫门路、贫困户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逐村逐户调查梳理脱贫需求,共征求基础建设、产业培育、民生改善、金融支持、公共服务和能力提升6方面近1万条脱贫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评估全县扶贫资源,将扶贫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年度,落实到乡镇、部门、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到村到户。
中台镇水泉村采取“一问二看三算账”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了认真核查,并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将蔬菜、核桃、油用牡丹纳入产业发展布局,为贫困户构筑多元增收渠道。
精准发力——
项目带动、精准投入,解决“扶什么”的问题
龙门乡代家庄村是灵台县最西部的一个村子,距离最近的龙门乡街道11公里,村民们日常磨面、榨油要几家“拼车”去龙门或朝那街道,陡峭的山台地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滚牛洼”,由于条件差,村里甚至有10多年时间都没有响过结婚的鞭炮声……
这是代家庄村昔日的情景。而随着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危旧房改造、梯田建设等一系列扶贫项目在该村的集中实施,这里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起村里的变化,58岁的村民常存贵总结了两个“第一次”:第一次有收割机开进了村里,仅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家里的6亩麦子;水龙头通到了厨房里,他活这么大岁数第一次尝到到了自来水的味道。
同样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枣子川村,硬化村道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新修的3座水过面桥结束了群众淌水过河的历史,山地修成了水平梯田,群众住进了砖混结构的小康屋……
而这些,正是灵台县整合项目资金,精准发力解决贫困村困难问题的一个缩影。
灵台县紧密结合贫困乡村实际,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富民产业、加大社会事业帮扶为核心,今年计划实施各类项目18类,投入资金30.25亿元,目前完成投资0.93亿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了贫困片带人饮工程、小型水利、乡村道路、梯田、文化教育等项目,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