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已成为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内容和主要消费需求。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平凉发展养生旅游提供了基本遵循路径。在新形势下,平凉市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不断培育壮大养生旅游新业态。
1、以创新为动力,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发展全域旅游。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全域旅游。面对旺盛的养生需求市场,必须确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实现养生旅游的全区域(景区+乡村+城市+通道)覆盖、全要素(行住食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提升、全部门共创(产业融合、部门联动、整体开发),打造适合全季候的养生旅游产品,实现春夏秋冬四季游。二是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从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医药养生、环境养生、文化养生、美容养生等方面提供健康养生服务,释放和引导消费需求,解决养生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地产、金融、养老等多种新业态互促融合发展的综合体系。三是顺应市场需求,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的大旅游格局,加快推进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个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为模式,探索组建平凉旅游集团公司,解决养生企业规模偏小、布局零散、管理主体多元等问题。
2、以协调为路径,凝聚工作合力,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以打造道家养生为主的崆峒道文化养生园,以发展佛文化养生为主的大云寺禅修养生园,以国医养生旅游为主的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以休闲养生旅游为主的山水龙泉养生园,以发展森林旅游为主的莲花避暑养生园,以民俗养生和避暑养生为主的云崖避暑养生园,以农业休闲养生为主的静宁金果七大养生园区,通过区域互补、错位发展,解决养生旅游功能单一、游客体验项目少、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围绕大景区等重点项目,形成多元融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策划编排黄帝问道、汉武西巡、王母夜宴、崆峒武术表演等实景剧、民俗剧,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快国医养生院(馆)、养生住宅区、养老院建设,引导健康养生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3、以绿色为导向,提升景区颜值,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平凉市拥有蓝天白云,依傍青山绿水,应进一步树立“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理念,改善生态条件,重点推进泾川、广成温泉度假区和崆峒山、太统山、关山避暑度假区等关联项目建设,注重区域绿化与景观绿化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创建养生宜居的生态环境。在平凉中心城区实施养生商贸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打造集休闲娱乐、美食养生、民俗体验、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旅游特色街区。各县(区)完成景区公园林带、绿道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游览、休憩、娱乐、健身的多重需求。
4、以开放为平台,强化宣传推介,做优养生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际交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融入“向西开放大门户”,举办世界针灸文化交流会、平凉金果博览会、黄帝祭天大典、世界养生文化论坛等高端节会,提升平凉养生旅游的知名度。借助平凉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发展“互联网+旅游”业务,强化网络营销,不断扩大平凉养生旅游的影响力。
5、以共享为目标,加大旅游扶贫,提升旅游创收能力。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对全市可开发乡村旅游的乡镇进行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整体功能定位,重点建设景区依托型、城郊街区型、生态休闲型、采摘观光型、特色民居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承接大景区休闲养生、观光度假和民俗体验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绿色畜牧业,扩大养生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带动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实现***精准脱贫。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英娜9月1日上午10点,赵峰开着拉砂车,在交警的指挥下,驶入了崆峒公安分局检查站汽车清洗平台。水柱从平台的下方和侧面喷出,汽车底盘、轮胎上的泥沙流了下来。90秒后,...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