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育娴
深秋的清晨,太统山里十分宁静,画家张保平凝神静气,一笔一画地勾勒着油画中人物的面庞。
一辆自行车、一个马扎、画笔、画纸——张保平常常带着这些“家伙”出去。数年来,他穿梭在平凉的各个角落,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
在张保平的笔下,既有像毛泽东、朱德那样的政治伟人,也有充满生命力的一草一木,更有他身边许多衣着朴素的普通人。张保平说,只要是画,都饱含着自己的情感。
一脸温和的面容,一贯乐观的心态。“画画方面,我主攻油画和人物。”指着画板上的作品,原本有些沉默的张保平一下子精神起来。
接触到绘画是在1978年,那一年,张保平11岁。来到当时城里的惟一一家书店——新华书店,偶然发现一本画册,打开一看,就爱不释手了。“别人画得这么好,我为什么不能画呢?”他把画册买回家,并买来铅笔、画纸,对着画册里的素描像一笔一笔地勾勒起来。
临摹连环画、报名在少年宫学画画、背着画夹到处写生……从此,他就这样在心里种下了绘画的种子,一发不可收。
别人不屑一顾的柳树皮、废报纸、拆开的烟盒都成了张保平练习画画的好东西。从小学到初中,他爱写写画画是出了名的,在同学和老师眼中,他就是一个“小画家”,也是学校和老师的得力助手,班级、学校的板报和画展是他展示才华的舞台。
18岁那年,张保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光荣地成为一名战士。在部队的三年半时间,他依然没有放弃梦想,一有时间就钻研画画,积极参加部队各级绘画比赛,频频获奖,多幅绘画作品在部队报刊上刊登。
张保平最钟情的,莫过于人物绘画。
人物肖像创作与风景、花卉静物一样,从来就都是画家们从事绘画艺术创作时所青睐的题材之一,要进行人物肖像油画的创作,无论在艺术形式的表现层面,还是在刻画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审美的传递,都不会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成功的。对此,张保平的体会尤甚。
“当生存问题和梦想‘打架\’的时候,就是最困难的时候。”说起自己绘画中的曲折经历,张保平感慨地说。退伍后,他想按照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找一份工作,却始终无法如愿。
当过水泥厂工人,做过安装工,也开过大车小车,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张保平都没有忘记自己所钟爱的绘画艺术。只要一有闲暇,他便握起了画笔。光着脚丫的孩童,满脸汗水的工人,辽阔的田野,弯曲的河道甚至田野上的一朵小花都在他的眼前一一闪过,太熟悉了,一个个人物形象一组组画面以速写的形式跃然纸上。
时间久了,张保平学会了观察,也在观察中积累着素材,不断充实着自己。在许多人眼中极普通的人物景物,他能找出灵感的物象,在杂乱无章的场景中,他也能寻觅到大自然中具有美感的小细节。
有画家看到他的画后说,欣赏张保平的人物画,似有一股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芳香扑面而来,细细品味,他的画没有晦涩冷傲之感,没有荒诞的陈腐情调,而是在平淡从容中让人领略到山川的壮丽秀美,在人物的举止神态中让人体察艺术个性的张扬并顿悟生命的真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作为一位普通市民,张保平“献”上了自己的礼物。他的作品《六盘山》获得了“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平凉市书法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为人民服务》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3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大赛;《太行春感》入选平凉纪念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书画作品展。
“我手写我心,我心有情怀”,张保平自己这样评价自己的创作。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仅形肖神似,更充满着画家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也是他的艺术追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平凉市不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截至8月底,全市共为234.23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5.49亿元。目前,平凉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人均标准提高到420元,城镇居...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