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龙
在平凉以及西北陕甘宁青广大区域,人们把走路时双手交叉背在后头称作“背搭手”,把上厕所叫“解手”。对此,历史、民俗学者认为,要想知道“背搭手”和“解手”的出处来历,就要翻一翻历史老账。
数百年来,很多平凉人家族代代相传:自己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因为洪洞县移民的标志是脚小趾甲复形(即俗称双指甲),至今在很多地区,一些小脚趾甲复形的人,都自称是山西洪洞人。
大槐树移民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发生的事情。明朝开国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明王朝将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一部分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一部分迁往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地区。据说,当时为了防止移民逃跑,都被反绑双手,用一根长绳连结。如果谁要大小便时,就必须报告官兵,解开手上的绳子,才能方便,“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而移民们反绑双手的动作,也演变成了一些平凉人走路背搭手的习惯。
“解手”是世人皆知的通用俗语,意即大小便或上厕所。雅称为“出恭”或“内急”。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解手一词出现早于明朝,与明代大移民关系不大。
长期以来,无论是“大槐树移民”还是“湖广填四川”移民,都坚持认为“解手、背搭手”源于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不过,笔者调查发现,平凉人当中只有极少部分人与大槐树移民有关,这些人外迁较早,在平凉根基较深,对后来移民影响很大,许多不是来自山西的平凉人,在民谣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响下,也开始逐渐认同自己的根在大槐树下的论调。
其实,详细了解“解手”一词你就会发现,所谓“解手”诞生于明朝大移民的说法,不一定靠谱。解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解”是排解的意思。“排”、“释”、“解”都与排解同义。排泄大小便的意义就是从“排解”义引申来的。“解”的这一意义汉代文献中已见使用。如东汉王充《论衡·寒温》:“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这是说人身体受寒后吃药排便,痛苦就会缓解。后世一直沿用。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四《食牛报》:“昔年疾伤寒,旬馀不解。”这是说十多天排不出大便。元代无名氏《盆儿鬼》杂剧第三折:“俺可要起来小解了。”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于路只推腹痛难忍,几遍要解。”沈从文《会明》:“遇到半夜醒来,出帐篷解溲。”由此可知,语言中先有排便义的“解”,至元代又有了“解手”的说法。
那么,“解”的后面因何又缀上了一个“手”呢?汉语词汇有强烈的双音化要求,而“解”是个单音词,称说不便,需要双音化。解溲的“溲”字,读音与“手”相似,于是“解手”一词作为口头语言被广泛使用。
不过,有学者考证发现,“解手”在古代另有释义,称之为“携手”,也就是握手。如秦观诗:“不堪春解手,更为客停舟。”是指朋友相逢或离别而“握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握手道别”。“解手”作“握手”用,古代文人雅士用之较多。当“解手”作为大小便专用口语后,用作“握手”反倒有了歧义,也就没人再用了。
新闻推荐
中心城区停车乱象何时休乱停乱放车辆。□本报记者张霞文/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区的小车数量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停车难问题也渐渐凸显。一些车主随意占道停车、...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