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胥富春
近日,在市郊散步时发现一片地中的植物黄绿一片,煞是好看,远看貌似油菜花近看实际不是。经询问当地农民方知,这是一种野草,他们称之为“米蒿蒿”。记者查阅资料获悉,米蒿是菊科蒿属的一种强旱生植物,具有牧用价值。
而据介绍,这块地里的米蒿并非专门种植的牧草,是野生的。这块地里本来种植着另一种经济作物,因管护不善,长势太差,被米蒿抢了风头,反倒几乎看不见原来的经济作物了。记者走近看,才发现了那些苗势太差,被“欺负”得“抬不起头”的某经济作物。
这里的这种经济作物面积较大,由某公司投资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集中种植。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两边确实有很多这种经济作物,但普遍杂草丛生,多数地块还能分清主次,而杂草淹没主作物的也就这一块。问其原因,是公司资金跟不上,拿不出雇人锄草的费用。
曾几何时,农业开发成了一个热门投资领域,不少大公司在转型时都选择进入这一领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褚橙”的激励作用。“褚橙”因昔日烟王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种植而得名,这位受人敬重的企业家,出狱后在76岁时上山种橙子,五年后产品面市,很快销售一空,由此其资产一下暴增数倍。由于这个橙子结合了褚时健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因此也被称作“励志橙”。
这个励志故事非常好,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农业产业开发周期长、投资大。很多经济作物种植后的前几年都是光投入没产出,如果资金链跟不上,前面的投入很有可能全泡汤。这种情况在平凉市并非只此一例,有的甚至连农民的土地流转费都欠着。长不大的经济作物戳在地里,种不成粮食,拿不到流转费,农民叫苦不迭。
农业开发的这种“烂尾工程”,除了投资方资金链问题,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过分依赖于政府的项目资金补助,二是管理不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有很多奖补政策,这就催生了有些人的投机思想,搞农业开发成了幌子,谋取那些奖补资金才是真正目的,一旦这个资金无法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项目也就只能搁浅。同时,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是一个细致活儿,管理跟不上,成本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高,而产品质量会在不知不觉中下降,等发现时往往木已成舟,无法改变、无法回炉。
褚时健在76岁高龄时投身农业开发,81岁时收获累累硕果,主要得益于他的精耕细作。他从源头上抓管理,从一点一滴中提品质,才成就了不同凡响的辉煌事业。而我们的有些农业开发,连基本的田间管理都做不好,更遑论品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炳玉)日前,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供水网络体系基本建成。目前,全市建成并运行的水厂集中供水工程113处,单项集中供水工程82处,自备井等小...
平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