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干部作风建设、社会治安、教育、医疗卫生、宜居环境、文化生活等方面,从一些关乎市民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入手,力促干部作风转变,力推民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报从今天起,在一版推出《2014惠民答卷》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惠民服务取得的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教育实践活动
3月至10月底,我市共有3522个基层党组织和53938名党员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自觉正风肃纪、切实纠正“四风”。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走访群众193187户,全市征集群众意见建议3875条,目前已办结2826件,办结率72.9%。
服务型党建
10月28日,我市正式启用服务型党建网络平台,将全市划分为11139个基础网格,把党组织触角延伸到基层,实现了为民服务常态化、科学化。
双十问民
我市持续开展“三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双联”(市级领导联村庄、胶州籍干部联家乡)、“双十问民”(每半年征集一次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群众最急需解决的10件事)等活动,并建立了12条群众意见征集渠道,广泛征集社情民意。
政府职能转变
我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加快建立权力清单、审批清单和服务清单,审批事项精简幅度、审批流程优化程度、审批时限压缩力度走在全省前列,代表山东省作为全国试点,审批效率大大提高。
集中执法
我市在8个镇街实施“6+1”集中执法新模式,分别赋予相应执法权限,提高了执法实效。
“N+1+1”
我市创新建立了“N+1+1”村居调解新模式,建立联村律师参与调处矛盾纠纷机制,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开通农村公交车加速城乡融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年来,一件件群众最不满意的事和最急需解决事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决策层和相关职能部门。
为民办实事,不能由领导坐在办公室里确定,而要让群众说了算。从去年始,我市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法,创新开展了公开征集、交办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和群众最急需解决的10件事征集活动(简称“双10”)。真正把参与权、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
为使意见和建议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我市通过调查走访、镇办提报、相关部门单位提报三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最终选出“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和群众最急需解决的10件事”。接下来,这些事都将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
选出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和群众最急需解决的10件事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群众满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10”征集结果,市委主要领导每次都作出专门批示。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按照能快则快、能快多少快多少的原则,各责任单位从完成时限上划分为年内和近期两大节点,措施要求具体化、事项化、数字化,时间具体到月份。对当前无法实施或需要分步实施的工作,提出分期落实计划,明确完成时间节点。
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责任分解,逐项按照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完成时限、责任单位、牵头部门责任人、市级责任人“六位一体”的架构安排部署。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
人大常委会对“双10”责任分解严格把关,重点审核目标是否明确、措施是否强力、时限是否实际等。同时,对“双10”责任分解、办理落实情况,通过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示,让群众知晓,让群众监督。
“双10”事项中群众反映较多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医疗卫生水平低、城区基础设施差、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市全力以赴进行解决。
针对“双10”中“关于开通农村公交车的问题”,我市于今年5月1日提前全面完成公交一体化改革任务。投资8000万元,购置238辆新能源公交车,共开通16条城乡公交线路,8条镇内公交线路,真正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
为解决农村公路路况差、养护不及时问题,市政府修订了《胶州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公路养护标准,建立专门养护队伍,完善了日常养护长效机制。
为落实水环境污染问题,一期投资3470万元,建成了环保物联网监控中心,对37家排放废水的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对重点污染源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同时,为解决群众反映的教育、医疗卫生、危化品企业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去年以来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相关工作得到明显提升。
“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干部群众认为,开展“双十”问民活动,将会引导全市人民热爱胶州、关注胶州、建设胶州,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刘德刚)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