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欧阳杰,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学院教授,民航局机场工程基地综合交通研究所所长。自1997年进入民航领域,长期从事机场规划设计、机场地面交通及航站楼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撰写《中国近代机场建设史》专著,合编《中国民航机场集锦》、《中国机场发展报告》等大型工具书。主持完成《京津冀地区机场规划布局和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空铁联运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研究》、《北京新机场航空业务量预测及地面交通可达性研究》等10多项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两次获得民航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枢纽机场分为三级:一级为国际枢纽机场,比如北上广三大城市枢纽机场;二级为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比如乌鲁木齐、昆明等城市的机场;三级为区域性枢纽机场。青岛新机场的定位是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和区域性枢纽机场,实际上是介于国家门户机场与区域枢纽机场之间。区域性枢纽机场是针对于国内的,门户机场是针对于国外的。国家明确确定的国家门户机场有:乌鲁木齐机场是面向中亚、西亚的国家门户机场;昆明机场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家门户机场。我们国家面临着全方位的开放态势,现在广西吴圩机场是面向东盟的门户机场,青岛是面向日韩的门户枢纽机场,哈尔滨太平机场就是面向远东地区的门户枢纽机场。
A 大型枢纽机场总平面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态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型枢纽机场总平面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态势。这是以美国为发端的,上世纪50年代,美国航空业飞速发展,尤其是喷气式飞机大量出现,沿用的二战时期的机场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机场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而且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在这种背景下,美国1960-70年代航空快速发展时期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设计新颖、规模庞大的机场,包括达拉斯·沃斯堡机场、旧金山机场等等。新机场的设计理念都是前所未有的,给民航的机场建设带来了重大突破。
新建大型机场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是普遍具有与众不同的跑道构型。原来大部分机场都是交叉跑道或“V”字开口跑道,逐渐发展为以平行跑道为主,简化了跑道构型,尤其是交叉跑道大量减少;航站楼设计概念也有很大的突破,单元式、转运车式、指廊式和卫星式等航站楼概念都已经出现。
第二是机场建设未考虑临空经济和航空城的发展。这是因为当时的背景下,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才使这成为一个特征。
第三是机场进场交通以公路为主,普遍未考虑轨道交通方式。机场的非航收入大量都是以停车收费为重要来源,这是当时美国的一个特点,与欧洲及我们国家主要以轨道交通引入不一样;以轨道交通引入,可能对公路引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也会对机场非航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是概念已经是很大的突破。像六条跑道平行、卫星式的布局等,相比以前都是很大的变化。
第五是从历史进程来看,美国历史悠久的大型机场普遍采用单元式航站楼概念设计。美国的航站楼的运营主要以航空公司为主体,航空公司负责机场的改扩建,而单元式航站楼相对来说更方便机场的改扩建,利于分期建设,阶段性发展。如果采用集中式航站楼,可能会出现一个设计容量跟实际运量之间巨大的偏差。举个例子来讲,现在天津机场T2航站楼一扩建就达到35万平方米,现在实际运量只突破1000万,设计容量跟实际运量之间的匹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如果是单元式航站楼的话,设计容量和实际运量就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吻合的状况。还有就是相互建设过程中,每个航站楼在建设过程中,对其它航站楼的运营不会产生干扰,适合各个基地航空公司的运营。美国机场这个特征比较明显,最典型的就是肯尼迪机场,这个机场总共有9个航站楼。
当然,单元式航站楼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枢纽化运作的问题。这种理念是上世纪60-70年代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中枢航站网络的结构理念才初步形成,这个时候,单元式航站楼之间进行衔接和中转,比如我们常说的四个中转,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内、国内转国内、国际转国际,这种中转难以满足需求,不得已的话,像达拉斯-沃斯堡机场就通过捷运系统来完善。这样的话,成本就会加大,像一关两检、安检等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成本很高,因为每个航站楼必须单独配备这些设施和人员。尤其我国一关两检都是公务员编制,如果每个航站楼都配备的话,成本是非常大的。单元式航站楼在上世纪60-70年代是发展很好的,时过境迁,到现在来讲,已经不太适宜了。
相对来说,欧洲的大型枢纽机场的发展历程与美国略有不同。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欧洲土地稀缺、人口密集,所以二战结束以后,欧洲大量沿用原有军用机场改民用,原有民用机场不断改扩建。欧洲的五大枢纽机场,除了法国的戴高乐机场是1974年新建以外,其余全部都是沿用老机场。这种不遗余力地挖掘潜力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机场是有个生命周期的,从发生、发展到成熟、衰退到最后的消亡。欧洲改扩建的大型枢纽机场普遍是不断延续其生命力的,生命周期非常长,基本没有衰退期。像伦敦希思罗机场,当时面临两个方案竞争,一是在泰晤士河口新建一个大型的水上机场,二是新建第三条短距离跑道,最后专家委员会评议,还是在原址扩建第三条跑道。希思罗机场现在其整个航站区域在整改,再用50年是问题不大的。
从机场区域布局来看,欧洲改扩建的大型机场多为历史悠久的内城型机场,与所在城市日趋融合。欧洲老机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基本上已经纳入到城市范围之内,像伦敦希思罗机场就在绕城高速以内。所谓内城型机场,基本上距离市中心不到15公里,这种机场交通非常便利。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内城型机场都已经淘汰,剩下的内城型机场可能只有上海虹桥机场、天津滨海机场,现在北京南苑机场也算一个,离天安门广场只有15公里。南苑机场从1910年投入运营,现在随着新机场的建成也要废弃了。我们民航的竞争力,随着进场交通距离的延长而下降。
欧洲新建机场跑道构型还是以交叉跑道、开口“V”字型跑道为主,可能主要因为过去的原因吧。
欧洲新建机场用地受限,难度很大,成本很高,因环保因素、民意因素而难以实施改扩建。像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想在110公里以外建设第三机场,后来老兵协会因是老兵阵亡陵园所在地反对而导致放弃。伦敦希思罗机场T5航站楼扩建工作从论证到投入使用整个持续了20多年。
欧洲机场地面交通衔接普遍以轨道交通为主体,这个特征跟我们国家有点类似。1936年,伦敦盖德维克机场就衔接了普通的铁路线,这标志着空铁联运从1936年就开始了。现在随着高速铁路的提升,欧洲也进一步在考虑轨道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以及国家高铁与机场的衔接。
欧洲注重机场与周边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规划,强调环境保护。像希思罗机场T5扩建的时候,青蛙栖息地的保护都考虑在内。而且总体来讲,通过交叉、“V”字型开口跑道的构型调整,最终都是形成两条平行跑道,预留是三条、四条,但实施都是放在远期,近期不断通过扩容满足需求。伦敦盖德维克机场现在单条跑道实现了年3000万人的吞吐量,创世界之最。
欧洲机场地面交通普遍衔接有地铁、轻轨、高速铁路等各种轨道交通方式。
欧洲机场突出绿色机场的规划建设理念,重视环保和节能。现在我们国家也突出了绿色机场的规划设计理念,从这方面来讲,欧洲的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B 亚洲新一轮大型枢纽机场规划设计的特征
亚洲相对来说也是一个不同的发展路径。上世纪80年代,以日本关西机场为发端,亚洲开始启动大型枢纽机场的建设,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新建了一大批机场,东南亚、东北亚都有,最典型的包括浦东、仁川、曼谷、吉隆坡等城市的机场。这些机场的特点是用地规模大,设计容量大,航站楼、跑道构型也有很大变化,一般来说至少是4条跑道以上。举个例子来说,原来广州白云机场规划为3条跑道,最终调整为5条跑道。这和应对亚洲航空的新兴市场有关,各大航空公司都不遗余力地争夺枢纽机场地位。当时一些机场的设计容量、面积都是非常庞大的,一般都是30平方公里以上。
单元式航站楼有一个传承的过程,最早从达拉斯沃斯堡机场开始,规划为6个单元式航站楼,格局为圆环形。到了1974年的戴高乐机场,航站楼的格局改成扇形。扇形与圆环形相比,缺点就是停机位比较少。为了停靠更多的飞机,就通过增加指廊的方式增加机位。单元式航站楼布局模式的发展演化过程,是从单元式向主楼+指廊向主楼+指廊+卫星厅的构型演变,从单元式向集中式转型,并且入场交通全部衔接到机场交通中心。可以说,法国戴高乐机场集中反映了几十年机场演进的变化过程,由单元式航站楼向集中式航站楼的转型,由一般性交通向机场交通中心集中的过程。到了雅加达机场,又形成了半圆环主楼+指廊的构型;到了浦东机场又形成主楼+“一”字型指廊的构型。前面说的三个航站楼,其概念都是一样的,以单元为主,每个单元是主楼+指廊这种构型。(刘民军/整理)
港产城一体化要同步规划设计
记者:胶州市委、市政府打算依托新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区,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欧阳杰:一个大型枢纽机场的落地,周边产业规划、交通规划都要进行统筹地整合。胶州原来的产业面临着一个产业升级提升的契机,关键要怎么抓住,要有一个高起点。像首都机场做航空城做得比较早,但起点很低,引进的都是一般制造业。首都机场作为国际大型枢纽机场,一些占地多、跟临空经济关联不大的制造业,不应该在机场周边设置。
记者:国内有没有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欧阳杰:国内有点相匹配的就是郑州新郑机场,机场的航空港跟经济试验区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且举全省之力在建设,从投资、用地等方面全面支持,对河南全省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记者:怎么能够以机场作为核心,把人留下来,带动当地旅游等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欧阳杰:我的理解就是港产城一体化。“港”就是强调交通枢纽的重要性,一定要是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辐射的区域要囊括青岛市以外的区域,甚至是山东半岛的区域,面向这些地方,很多通道要进一步打通。“产”就是临空经济,现在青岛新机场做了一个总体的规划,感觉还挺好的。“城”就是我们讲的航空城,发展就是先产业化,再城市化,在现有的基础上,预先做好城市化的规划,也是很重要的。
记者:就依托新机场建设航空城,您有什么建议?
欧阳杰:我觉得主要就是要有一些高端的商务区比如CBD。现在有一种趋势,可以参照深圳机场和荷兰史基浦机场,把中央商务区设在机场航站区的范围之内,青岛新机场进场路的两侧实际上都可以建立高端的商务区,吸引总部经济在机场范围内进驻。
记者:青岛新机场的建设,很多村庄将面临拆迁,如何能够让失地农民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欧阳杰:这涉及两个方面。城市化进程现在来看可能还是要迁村并点吧;就业问题可能还是要通过临空经济产业来带动,尤其是服务业、制造业起来以后,就业岗位会多一点。
记者:青岛新机场的建设,您觉得有哪些问题我们应该特别注意?
欧阳杰:港产城一体化是很关键的,要进行同步规划设计,相互呼应。青岛新机场物流区是设在西侧,但西侧又是交通通道,如何做到过境和进出机场交通的分割,避免相互干扰,这个是要注意的。以后客流量大了,相互之间会有干扰。现在机场讲究一个客货分流,客流要保证一个快速的专用通道。
(刘民军)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