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英/讲述 刘洁 李常春/整理
童年是一生的根。作为第二实验小学一名语文教师,我深信,阅读是儿童成长的“黄金软实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让教育保持多元活力。我愿意,做一名幸福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与孩子走近大师,品读经典,点亮一盏盏让人长大、使人优秀的灯。回顾“2014我的教育创新梦想”,不禁为自己坚实行走的足迹而感动不已……
●培养阅读眼光●塑造阅读境界●享受阅读乐趣
“师生共读”是推进儿童阅读的有效路径
2014年,我是63个一年级孩子的启蒙老师。面对一群心灵纯净、充满极强求知渴望的孩童,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情饱满,并深度探究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用怎样的营养“喂养”他们才会成长得更健康、阳光、向上,人生的底蕴才会充盈着趣味、情致与修养。于是,我们师生共同行走的方式就成了“共读经典”。
非常赞同周作人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精辟论述———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地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正因明了儿童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于丰富当下的生活,因此,我作为负有审视、照料、管理、引导和纠正责任的教育者,遵照“儿童的”、“优秀的”“有一定阅读坡度”的选书原则,下足了功夫遴选、确定“阶梯阅读书单”,阅读大量如《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世界童话史》(韦苇)等专业理论书籍,参考“亲近母语”“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等课题组的成熟做法,广泛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初步构建起了适合各年段儿童阅读的《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外阅读书目体系》。
作为语文老师,我最看重“师生共读”这条推进儿童阅读最有效的路径。利用好“飞信”、“微信”、QQ三种便捷的沟通方式,使推进儿童阅读变成了63个家庭、63个孩子、至少126位家长共同遵循的持久教育规划。
教室是学生静心阅读的理想场所
阅读需要时间和环境。所谓“课外阅读”,除了“课余以外”还有课本以外的意思。经验表明,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上,是无法保证的,学校的教室才是最能够使学生静心阅读的理想场所。于是,早晨20分钟,诵读“唐诗”、“国学经典”;语文课兼容成课外阅读课,一年半时间,我们二年级六班的孩子集体熟练诵读了96首唐诗、3本课外阅读本、12本如《大象巴巴故事全集》、《成语故事》等儿童文学名著、至少100本中外绘本佳作。古今中外大家的优美文笔,童话故事蕴含的哲理,文学大师给予内心的深深感触,让我和孩子们度过了高质量的一年半时间!
课间除了正常休息,我用平心静气地阅读悄然引领年纪尚小的孩子们坐下来,捧起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童书、自带的童书阅读……这样的教室一年后已经很不一样了,“你读,我也读,大家都读”是一种氛围,孩子们置身其中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具有强吸引力的磁场,每个人都感觉阅读才是当下最应该做、最自然的事。大家你追我赶,你读一本,我要读两本,你读二年级的,我要读三年级的……既有齐头并进的喜悦,更有锋芒毕露的佼佼者。班级中的讲台是孩子们最乐于展示、最喜欢竞争的舞台,自己带书上台讲、小组合作表演童话剧……连原本羞涩的孩子,也敢上去发表阅读感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态,充分印证了一句话———一旦爱上阅读,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那么再差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师生共读让我们拥有共同的生活密码
我的每一堂课,都有无数鲜活的阅读故事在支撑着,因此,课堂上的我们有了可以彼此对接的“底色”,也提升了我的课堂品味和孩子们的精神气象。
胡适先生说“日拱一卒,得寸进寸”,2014年初,我郑重提出我的教育创新梦想———做一名幸福的儿童阅读推广人。2014年岁末,我为自己作为一个“爱书人”带领起63个“爱书的家庭”而感到自豪和前所未有的满足。北京师范大学特聘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青岛名师答辩论文《小学生课外读书会的指导策略研究》成功结题、《走近汪曾祺》等教学实录在中国核心期刊发表、应邀出示多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交流课……这些成果的取得,意味着我有了更多为此坚守和奋进的理由,行走在幸福阅读的路上,快乐多多,收获满满。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