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姜宝印踏上基层文化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42年。作为一名“耳朵贴着大地”的文化工作者,他亲身经历着洋河镇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光杆司令”到组建“正规军”
42年前,姜宝印进入洋河镇文化站工作,那时候镇里压根儿就没有文化队伍,就他一个“光杆司令”。赶上市里文艺汇演,他都是临时组织,拼凑几个人,说是文艺宣传队,其实只能做到不弃权而已。
姜宝印就带着这么支“临时军”准备节目,演出前,他领着十来个人,背好铺盖,拿上碗筷就往城里赶,彩排完了就直接在那里打地铺。
乡镇的文化队伍确实不好组建,农民六七十照样得下地干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文体活动。庄户人还有个传统观念,觉得唱歌唱戏扭秧歌这些事儿,都不是正经营生。
前几年市里举办太极柔力球比赛,镇上组织不起人
来,姜宝印就一个村一个村地跑,去一趟人家不接茬儿,去两趟人家就烦了……他厚着脸皮跑了一趟又一趟,终于发动了朱季村、张家村、山相家等6个村,每村12个人,一共72个人,组成一个大方阵,统一的红汗衫、白裤子,俨然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半路出家搞创作
八九十年代的文艺节目没什么花样儿,乡镇参加文艺汇演一般就是唱戏。为了在相似的节目形式下表演出新意,姜宝印可没少伤脑筋。大家都唱戏,怎么才能唱出自己的特色他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自己亲自创作“洋河牌”戏曲。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当起“农民”,深入农户体验农家生活,和老乡们拉呱唠家常;为了学习专业知识,他到市里拜师,反复请他们指导和修改。就这样,姜宝印创作出不少充满“洋河味道”的作品,这些戏曲贴近农民生活,唱词充满趣味,朗朗上口,很受欢迎。其中《家常饭》还多次获得创作奖和演唱奖,直到现在镇上还有老人会哼两句。
“我创作的戏曲讲的都是咱们农民自己的生活,大家怎么能不喜欢”,说起那段创作经历,姜宝印有很深的感触,“我没有学过专业创作,是半路出家,但我知道只有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深入老百姓的心,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退休后做回“小学生”
2004年姜宝印退休了,可那个时候镇里正缺人手,看着大伙儿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突然闲下来的姜宝印心里甭提多着急了。在家呆了半年,他没有一天玩儿得踏实,最后他决定回到自己岗位上,义务工作。
去年夏天,为了准备市里的太极拳比赛,姜宝印组织大家伙儿训练。镇上没人懂太极拳,姜宝印就自己到城里跟老师学,60来岁的老人重新做回“小学生”,认真地学习一招一式。回到镇上就起早贪黑地练,练熟了再把动作一个个教给大家。
那个夏天,姜宝印领着几十口子人,顶着三十五六度的高温,坚持每天下午练习,一练就是一个多月,从来没有抱怨,几乎没人缺席。“其实这支队伍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瘦,本来我挺犯愁的,”姜宝印说起那次比赛,记忆很深刻,“可是通过练习,大家动作整齐划一,精神状态非常好,一套24式杨氏太极拳表演得有模有样,最后我们获得了比赛的优秀奖。”
42年,姜宝印从年轻小伙儿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花甲老人,他说自己只是个普通老头儿,一辈子没干什么大事儿,只要洋河的文化事业需要,他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干下去。(尹哲周筠)
新闻推荐
...
胶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胶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