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王志荣
数九严寒,天寒地冻。在于集镇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到处能够看到广大群众收菜、捆菜、卖菜的身影,伴随着着阵阵的油菜清香,车辆穿梭,身影晃动,欢声笑语,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真可谓,干劲十足不觉寒。
劳务市场好红火
1月10日早7时,在祝柴村西头的劳务市场里,来至阳谷七级镇、东阿刘集镇近300名打工嫂,聚集在这里,要求干活打工。到早8时,劳务市场空空荡荡,被菜农户“抢购”一空。“目前油菜两块钱一斤,这么好的行市,谁不抓紧收啊!”在李登臣的蔬菜大棚里,8位打工嫂时而弯腰割菜、时而抬头绑菜,簇拥在一起,说着干着。“在这里干一天能挣40块钱,一天一清,中午管顿饭吃。”来至七级镇张庄的李桂香高兴地说:“我一年至少在这里打工11个月,活不重,离家不远,感觉挺好。”于集镇目前发展以油菜为主栽品种的蔬菜超过4.5万亩,不少农户把所有的责任田全部种上蔬菜,每逢收菜的时节,农户忙不过来,便纷纷“请”人帮忙。蔬菜大户李明波告诉笔者,他家今年种了10亩菜,一年光雇工就需要付出3万元,可是每亩菜能获纯效益3.5万元,付点打工费不算什么。据悉,在祝柴村每天临近村庄前来打工的接近300人,全镇形成劳务市场的村庄达25个。
油菜富了经纪人
“广大菜农注意了,前高菜站今天继续收油菜、菠菜,凡是择净、捆好的菜户抓紧拉过来了。”在前高村菜站,每天天不亮,就传来了急促的催促声。一辆辆三马车、电动三轮车满载着新鲜蔬菜,向赶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借着明亮的灯光,验菜、过秤、结算、存放,老板高建普夫妇紧张地忙碌开始了。“平均每天能收两万多斤,每斤收取2分钱的劳务费,从11月份一直收到第二年的4月份。”谈到收菜的感受,老高喜不自胜,“足不出村,每天挣四五百块钱,蛮行啊。”在于集镇职业蔬菜经纪人就有260多位,于集镇每年对经纪人开展为期3天的业务培训,并通过互联网发布经纪人的有关信息,靠着实诚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拥有固定的客商,把于集镇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石家庄、太原、沈阳等全国200多个城市。
大棚变成小银行
“我看,咱镇里发展油菜真是有眼光。这几年了,光一茬冬菜就挣一万多块钱,比外出打工不强多了?”“那可是,要不外乡人跑到咱这里来打工啊!”在于集镇衣庄村衣善河的温室大棚里,衣善河夫妇畅谈着种油菜的喜悦,“今年油菜便宜的时候每斤一块钱,现在到了两块钱,一亩地至少能产一万斤,这大棚啊可成了小银行喽!”“这十几年啦,年年行,油菜能收五六茬,割了大的,留小的,天天都卖钱。
于集镇坚持咬住油菜主导产业不放松,在起步较晚的北部、东部,实施北扩东展工程,通过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组织群众实地参观学习、对比算账等方式,鼓励群众“不失发展时机,全面解放思想”。经过近几年的滚动发展,目前全镇蔬菜大棚已超过4.5万亩,人均蔬菜1.1亩,亩均全年效益达1.5万元以上,“全国油菜第一镇”的品牌全面叫响。
新闻推荐
王村镇、北郊镇、区住建局等镇办、部门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齐头并进忙迎审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