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文化”微信号今年以来,区文化新闻出版局紧紧围绕“富而强、精而美”幸福周村建设目标,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幸福指数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文化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
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建成。图书馆、文化馆新馆6月1日免费向市民开放,文、图两馆总面积6000平方米,功能设施齐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两馆开馆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广泛关注,图书馆设有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览区、电子阅览室、自习室等12个功能区,新购图书10万册,馆藏图书20万册,460个坐席,暑假期间座无虚席,开馆5个月共办理读者卡8000余张,图书借阅10万册次。文化馆16个功能室,20多支业余团队入驻文化馆,常年开展排练活动。年内新建提升文化大院30多处,提升农家书屋20个,为150支业余文艺团队配备广场音响,新建图书馆分馆2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完善。
文化活动好戏连台
区文新局组织开展了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春节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幸福周村”群众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文化惠民百村行”等十大文化活动。其中庆“七一”合唱艺术展演11支合唱团,近千名演员参演,社会影响力大。“文化惠民百村行”活动,32支文艺团队参加演出,演出点遍及城乡194个行政村(居),演出600场以上,受益群众20万人以上,实现城乡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线、处处有歌声,农村群众一季度看上一场文艺演出的目标,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市民之家广场设立了百姓大舞台,每周五晚上举办文艺演出,大舞台设立5个月,40多支业余文艺团体踊跃登台,演出60多场,实现文艺演出常态化。
百姓乐享文化服务
公益性文化培训倍受群众欢迎。文化馆新馆开放以来,免费开设声乐、摄影、二胡、形体、古筝等22个公益培训班,培训文艺爱好者千余人。实行基层文化辅导员制度,采取包片负责、“菜单式”培训等方式,深入基层组织辅导培训班20期以上,培训业余文艺骨干600人以上,有效壮大了基层文化队伍。开展文化大讲堂“五进”活动,组织文化宣讲员“进书馆、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行文化讲座120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艺术常识,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实施精品工程,电视剧《旱码头》获省第十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央视四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我区王村镇万家村拍摄的《万家村——立德树人》,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拍摄播出的《周村最炫丝绸风》,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
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李家疃村被列入全国首批51个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李家疃村、周村大街博物馆群入选全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我区被市文物局确定为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区县。李家疃古村落文物修复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全区7家国家单位的近4000件文物的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周村区非遗传承基地、新建周村烧饼传习所。省级非遗项目“锦灰堆”传承人应邀赴塞尔维亚举办画展,“周村丝绸织染技艺”等12个非遗项目参加2015年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地方文化风采展,扩大了地区文化对外影响力。“知味斋肴鸡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核雕技艺等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市级名录,四级名录体系不断充实。
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区文新局制定了新的审批事项办事服务指南,完成对全区50家网吧、10家KTV娱乐场所和31家出版物发行等单位的年审换证工作。狠抓好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坚持“管行业必管安全、管业务必管安全、管经营必管安全”的原则,进行安全生产日常巡检和专项检查行动,共排查安全隐患12处,对全区网吧、KTV负责人进行消防安全生产培训,组织全区娱乐场所消防安全演练2次,确保平安文化市场建设落到实处。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认真开展2015“净网”、“固边”、“清源”、“秋风”、“护苗”专项行动,清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防范境外文化宗教渗透、封堵境外反动出版物、净化媒体空间、清理有害和非法少儿出版物及信息,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
新闻推荐
——区工商局驻村第一书记帮平楼村吃上放心水、用上摄像头为群众多办实事
...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