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记者张文艳(署名除外)
寻找非遗最为便捷的方式,莫过于赶一场李村大集,那里聚集着青岛的许多非遗项目,如剪纸、饽饽榼子、即墨镶边等,早年的传统曲艺、戏剧和秧歌等都曾在集市上演,年味十足,热闹非凡。如今,李村大集搬迁,离开了李村河,有争议,因为被视作是“失了魂,丢了根”,也有拥护,毕竟不再担心洪涝灾害。非遗的保护是个议题,青岛市文化馆举办的年底活动意在复苏,复苏这些在青岛存在了几代的老手艺,老技艺,老绝活。
“市集设在河滩上。一条小水像条线似的在沙滩当央缓缓地流着,几十只鸭子在水里游嬉……就在这空旷的沙滩上,张着上千布棚,各类的小商贩,从远近各乡来的农民,便在这市集上交易着,从天蒙蒙亮就开始,一直吵吵嚷嚷一天”(《李村市集》,1954年12月16日《青岛日报》)。
大集可以理解为“大聚会、大集会”,从人们的衣着、举止、谈资,到卖家买家的物品种类、货物交易量,都是对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映射。要说借助“大集”这个部分,可以窥探整体的“人世百态”也不为过。
“严冬的早上,把人们都冻得缩起了脖子,一阵阵的寒风,把道旁的电线杆刮得吱吱发声,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那条市区至李村的公路上,已三三两两地布满了汽车、推车和一些挑着挑子的人们,他们都是要去赶个早集,到太阳从东方斜射着大地的时候,集上的人们已显得拥挤不堪……这一派嚣杂纷乱的情形,实在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来形容它”(《“李村集市”素描》,《青岛健报》(1948年12月31日)。
大集的魅力在乡间无可阻挡,不仅仅是在年节时期,就是平日里,大集上都会人头攒动,甚至在大旱之年,都没有消磨大集上的热闹景象。1992年7月20日适逢山东大旱,青岛严重缺水,农事吃紧、生产生活受到旱灾影响,当年有同行专门走访了坡里(泊里)大集,却发现这里仍然人来人往,“屯百货、凑热闹”,而且东西也不贵,“究其原委得知,原来是百姓家里都有陈粮,所以虽然遭遇了大旱,并不愁吃穿”。虽然这一叙述多少有点夸张,要知道当时的农民主要仍是靠天吃饭,大旱不可能不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足以可见大集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或许他们并不能买什么“山珍海味”,可能只买得一两件小物品,甚至两手空空,饥肠辘辘,但到大集上看看热闹,瞅瞅光景,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村集市”的素描》中,即使李村河滩上经常有水冒出来,“溅湿了鞋和袜子”,鱼市上“鱼贩的叫卖声,加上一股子膻腥味冲入耳朵和鼻子”,仍然不减人们赶集的热情。即便河道淹过,李村大集也没有中断。
集上分行业设“市”“行”,各“市”各“行”都有固定集中营业区域。如粮食市,卖粮曰“粜”(tiao),买粮曰“籴”(di)。两个简单字眼,满是生活的智慧,也透露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集市在当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恐怕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以前没有商店的时候,大集就是人们买所有的生活用品的地方。包括食品、年货等”,青岛民俗专家鲁汉先生说。
在青岛生活了20多年的德国人卫礼贤,上世纪初也深切体会到了集市在中国市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在《中国心灵》一书中提道:“人们在市场上不仅可以买到众神画像和一些传统的民俗画……当然还出各种数量繁多、品种齐全的布料、家庭日用品、香和各种木制、土制和纸制的小孩玩具。最有趣的事情是观察卖锡制的摩托车和火车的现代商人与沿街串巷叫卖实心木制、旅行马车的旧式商人之间的区别”,“此刻吆喝声也加入进来。香味四溢的流动‘厨房’正引诱着那些在集市需要休息的人们到来”。
1954年12月16日《李村市集》一稿中有这么一组对话:“哪里来?老大哥!”“上这赶集的,三里五里没有远的,上臧乡,出梨的地方。你这二三十里路可赶得早啊!”在出门基本靠步行的年代,二三十里路将耗费3个小时,他们为了赶早集占摊位,天还没亮就出发,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为了生活,向着光明奋进。如果家养牲畜的,则赶着毛驴,坐着马车披着清晨的露水,载着满车的农产品,由形单影只,聚集成三五成群,再聚拢成众多摊位,在河边,在乡镇,迎接即将拥来的顾客,一年的收成,家人的期望。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摊位,应有尽有。
正是因为大集在百姓中的特殊地位,2012年李村大集和泊里大集成功入选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尤其是李村大集,上了点年纪的青岛人几乎都赶过。2017年,李村大集搬迁到了重庆中路,成为集贸市场,仍然每逢二、七为集,但不再为河道水涨而犯愁。
对此,青岛市文化馆副馆长李国荣先生表示,李村大集是老百姓自发形成的文化集市,人们早已习惯了到集上请对子、请福字,“搬离了河道,大集就像没有了根基,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李国荣先生一直致力于青岛的非遗保护,他认为李村大集是民俗类非遗,已经流传了数百年,搬迁其实对大集的传承是有损伤的,“就好似失去了大集原有的灵魂”。
新闻推荐
本报1月13日讯(记者宋祖锋通讯员宁友鹏张敏)1月12日,2019“来即墨古城过大年”暨“青岛贺岁迎祥年货节”在即...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