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艳
腊八过了,年节近了,大集也热闹起来了。
寻找非遗的脚步继续。就在年味渐浓之时,大集自然越来越受关注,李村大集、泊里大集都是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翻开泛黄的旧档案,我们认识一下大集,因为这里,也是非遗重要的聚集地。
已经不是一次关注大集了,每次都会为五星卖家和五星买家几代人的情感连接而感动不已。采访过多位匠人,其中有不少是非遗传承人,提起他们的父辈、祖辈为赶大集奔波,当然是为了生存,其中,也不乏老客户殷切的期盼。
提起青岛的两大集市,自然想起的是人声鼎沸的百态,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人说过,集市是一面镜子,它能映照出歉丰穷富,如今,这面镜子仍在,只是,情感带出来的些许的苦涩,正在慢慢涤荡开来。
泊里大集,名声在外,与泊里镇同时起源。据清道光抄本《程氏谱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相传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许氏支谱》载: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来,取程氏为妻。相传,程氏将村宅送给许氏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到了清朝中期,泊里设集,称泊里集、泊儿集。每逢农历四、九大集当天,日照、诸城等地的商贩也会远道而来赶集,非常热闹。
提到泊里大集,自然要提一提省级非遗泊里红席,因为在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泊里红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艺。席子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
泊里的红席与大集,缺一不可,为青岛的历史传承锦上添花。不过,据悉,泊里红席也遇到了传承难的问题。
李村大集,大名鼎鼎。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李村大集是明万历版的《即墨县志》:“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这一资料表明,明朝万历年间,即墨乡间的集市有12个,李村大集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李村大集在青岛地位显著,《胶澳志》用较大篇幅记载了大集的商品和交易额:“李村,距青岛市三十里地,当李村河之中流,为四通八达之地,乡区之交通路线,悉以此为中心点。村贸易亦聚于是,河崖有市集,每逢阴历二、七。乡民张幕设店,米面、布匹、木器、家具乃至家禽等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二三万。”李村大集“于各市集之中,其买卖之繁盛首屈一指,每年七十二回之市集,四方供求咸集”,商品来自山东各地,如“城阳所产棉纱,潍县产豆饼,即墨产之黄酒,泰安莱芜之麻”,甚至还有“大连产之玉蜀黍,上海运来之火柴”等。
集市的包容性,让众多非遗轮番登场,剪纸、卡花、即墨镶边等非遗项目依次亮相,柳腔、茂腔、大鼓、快书、高跷、秧歌热闹上演,大集上展示的是百姓们的智慧和期盼。
无声的老照片里,生动的描述,还原了青岛百姓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市集上,铁器是最热闹的一角了……在这里大锤抡得叮当响,炉火烧得通红”(《李村市集》,刊载于1954年12月16日《青岛日报》),这是旧时记者对铁器市的描写,锄头、铁橛,都出自这里;“在铁器市的北面,是牲口市,这里倒腾牲口,是在交易员的帮助下进行的”(《李村市集》)。“最东边的尽头处那里有着成群的骡马,一些个专门跑经纪的人在呼着行话,有的扒开了它们的嘴,借此判断它的年龄,有的弯下了身子抚摸着它们的外皮”(《“李村集市”的素描》刊载于1948年12月31日《青岛健报》),青岛市档案馆馆藏的两份报纸中,都刊载了李村大集骡马市的描写,而且都提到了一类人:交易员或专门跑经纪的人,民间俗称经纪人、“戳狗牙”的,其实就是买主卖主的中间人。
“柳树柳,槐树槐,柳树槐树搭戏台,李村集上唱大戏,柳腔茂腔唱起来。”这是上个世纪之初流传在李村和沧口一代的歌谣。过去的集市上,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李村大集建成之初,集市上就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与演出。茂腔、柳腔在大集上非常有群众基础,拉洋片、变戏法、打渔鼓、打莲花落、练把式卖艺同样比比皆是,因此,李村周围村子里的秧歌、锣鼓、高跷、彩车等远近闻名。
李村大集搬迁了,近日来到重庆中路的李村大集集贸市场里,商户聚集,避免了夏季暴雨后被水淹的危险,也没有了风吹日打。只是,离开出生地的李村大集,竟然让人无法把这里和其他的市区农贸市场区分开来,想要的每天都有,想买的随时可来,除了像黑大成这样的商户会带着他的庄子蜡(黑子蜡)逢二、七赶过来外,一些老字号已经“定居”。
离开了河道,李村大集的色彩再也回不到黑白时代了,这一切都留在了老照片里,也留在老青岛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师母今年74岁,照顾这位老人是白泽喜坚持了20多年的一个承诺白泽喜照顾住院的师母毕业后,白泽喜和周老师通过书信来往本...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