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傅成银 记者 焦同帅)近年来,鄄城县紧紧围绕省、市工作思路,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着力走活民营经济领跑、劳务输出助力、特色农业提速“三步棋”,促进了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县委、县政府倾力发展民营经济,一方面通过“出售转让、借壳救活”等方式扶持扶强一批优秀企业。另一方面,开“渠”引“水”,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省内外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以明晰产权为抓手,对企业实施破产、拍卖和股份制合作,盘活了资金,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民营经济新上、技改、续建项目408个。2009年以来,全县新增规模企业37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坚持走市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路子,采取“多渠道分流,多形式转移”的办法,引导和组织他们从事非农产业。县里拿出专项资金,依托鄄城建民技校等7家培训单位,积极开展农民“订单”式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还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和培训资源加入农民工技能培训中来,先后有多家培训机构与菏泽、青岛等地的企业开展联合办学,不仅解决了培训经费短缺的难题,还保证了学员的就业安置。目前,全县年劳务输出总量已达21万人,年可赚回14亿元。
整合资源优势,精心筛选项目,发展和壮大中药材、畜牧、水产、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通过“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特色农业之路。目前,这个县把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壮大以植藕养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全年水产品总量达2万吨以上。该县还紧密结合基地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大力支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大力支持全县农业“名、优、特、稀”工程,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大棚养鸡等新技术。目前,鄄城县建成杂果示范园、大棚蔬菜示范园及阎什、箕山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50多个示范区。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