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求
通过规范医患沟通制度、患方教育制度、分级预警和投诉处理制度,增进患方对医院的信任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医患矛盾纠纷。与司法、公安、保险等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2010年青岛“两会”、青岛市卫生工作会议、青岛市新医改发布会,上面出现率最高的一个词“医患关系”,几方全都提出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第三方调处机制,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建起桥梁。这让大家不得不意识到,目前的医患关系难道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3月12日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医院和患者之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医患关系这个大疙瘩希望能通过将来的这个“第三方”来好好缓和。
◎事例一个感冒花了800多光化验单就一堆
72岁的孙大爷因感冒被送到医院,一个小小的感冒嘛,能出什么事。但就是吵起来了:
“大爷年纪很大了,当时问他儿子孙大爷有没有别的病?儿子说,还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好几种疾病。当时检查后医院给开了个单子,要给老人做个检查,因为年纪大了又感冒发烧得很严重,怕引起其他并发症。”
孙大爷的儿子拿着单子走后,不一会气鼓鼓地回来了。冲着医护人员就喊:“医院这是干什么?敲诈吗?不就是个小小的感冒嘛,打一针或者拿点药就行了,做这些检查干什么,那边交费一听800多,太不像话了。”
就这样,一个小感冒引起了场大纠纷,患者家属折腾半天,又带着老人走了。“这位老人情况确实很特殊,当时医院还怀疑肺部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但没办法,病人家属坚决出院。”
◎调查患者说医生太狡猾医生说患者太敏感
不止一次在采访中遇到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明明是有共同目的,却站在完全不同的两个对立面。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是怎么想的?
患者李女士说:“看病可得小心着点,一不小心就被框进去了,就让你往外掏钱,而且医院现在特别狡猾,专门给你开一些贵药,其实同样的病还有更便宜的药呢,根本花不了那么多钱。这些医生们太狡猾了。”青医附院社会工作处主任于腾波专门负责处理医疗纠纷,他介绍,现在很多医疗纠纷原因主要还是医患沟通不到位,比如说一句安慰的话、或者一句道歉,往往就是因为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变成本不该发生的纠纷了。
◎人大代表建立“第三方机制”迫在眉睫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青岛市政协委员于青云提出《成立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参与调解医疗纠纷机制》的提案,建议成立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青岛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由第三方出面建立一个医疗纠纷“缓冲地带”,从而解开医患之间的疙瘩。她详细分析了目前岛城存在的三种医疗纠纷解决方法:一是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和解;二是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三是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三种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病。青岛市政协委员于青云解释称: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程序简单方便,但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在纠纷中缺乏基本信任,难以形成一致意见,甚至易将矛盾进一步激化。而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来调解,又由于卫生行政部门是医院的主管部门,患者很容易产生“胳膊肘朝里拐”的想法,质疑卫生行政调解的公正性、公平性。到法院打官司来维权固然不错,但诉讼过程中还存在诉讼成本高、时间长、医患双方牵扯精力大等缺陷,医疗事故真正受害者经常难以得到及时救济。记者 宫岩
新闻推荐
信用铸品牌诚信365日期:2010-03-15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