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创品牌 时装要走“细分路”,创品牌 时装要走“细分路”

来源:青岛早报 2010-05-10 09:08   https://www.yybnet.net/

热热闹闹,创造了多项“第

一”的青岛国际时装周落

幕了。盘点成长的同时,我们却更清晰地看到成长的差距:相比“上青天”中的其他两市,相比近年来服装业迅猛增长的南方城市,青岛纺织服装业都有较大差距。即使是我们盘点到的那些可喜增长,放在全国的范围内看,可能更多的是一份压力。

“青岛还缺乏享誉全国的服装品牌,在品牌方面我们还刚起步。”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说道。吸引人才、做大品牌、完善产业链是青岛服装真正走向全国的强者之路。

人才

从“黄埔军校”到“筑巢引凤”

前天,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作品展连续七年出现在青岛国际时装周上。记者采访了解到,每年该校毕业的服装设计毕业生有四成以上都被其他城市带走,而留在青岛本土的服装设计毕业生从事服装设计专业的工作的是少之又少。服装周造就的人才不少,却出现了培养人才为他人做嫁衣,当起了行业“黄埔军校”的尴尬。

现状

四成设计师毕业离青岛

昨日上午10时30分,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2010届毕业生作品展在国际会展中心4号馆上演,这是国际服装周上最为闪耀的来自青岛本土的时尚作品,也是青岛大学学生设计的作品连续七年出现在这个舞台上。在两个小时的服装表演中,40多名模特先后上台展示了40名应届毕业设计师设计制作的182套服装。

伴随着灯光的消弭,毕业展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刻,也是本届毕业生最后的谢幕演出。留在舞台上拍照的学生们笑声渐渐变成了哭声,毕业后的各奔东西马上就会成为现实。“每年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是100%,有四成以上的毕业生到上海、广州等地工作。”青岛大学纺织工程学院服装设计暨表演专业的系主任刘青林告诉记者,只有不到六成的毕业生留在青岛,而从事服装设计专业的寥寥无几。

在北京有‘千针街\’一条街工作室,郑州有53家本地品牌女装一条街,哈尔滨有国贸服装一条街,这些城市都有着专门为服装设计师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的本土设计师只有寥寥几人开着自己的服装店,南京路创意产业园和佳世客步行街有着零星几名设计师。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前身是山东纺院,是全国当时仅有的六所纺织服装类学校之一,而青岛的纺织业曾经被誉为‘上青天\’,从青岛诞生的顶级服装设计师其实并不少,现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时装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武学伟就是从青岛走出去的顶级服装设计师。同样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的陈闻是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纺织工学院,1995年获得“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国家奖,先后在法国巴黎、波尔多举办个人设计作品发布会,当选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

反思

政府着手培育设计师土壤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个被所有行业内的人都反复强调而又觉得遗憾的是青岛有着众多的服装企业,其中不乏有实力的大企业,然而做内销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到10%。而在大多数从事来料加工的服装企业内,服装设计师往往是照图打版,根本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没有舞台,再好的设计师也留不住。

“服装设计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从这个角度说,服装设计提升的不仅仅是服装的品位,更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也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时尚品位和生产科技。连续多年举办的国际时装周已经让青岛市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服装设计大赛来吸引更多的服装设计师到青岛来,部分企业也开始尝试通过服装设计走内销的市场方向。”青岛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郑明梅告诉记者,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一个“土壤”一直是他们在考虑的一个内容,例如设计师参加服装周的展台和聘用的模特无须付费、大型服装品牌提供资金支持……

产业链

打响价值之战

与人才、品牌相对应,多年来,青岛纺织服装业还一直承受这 “断链之痛”。“青岛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显然还不够完善,纺、织、染、整不配套,甚至部分环节已经出现了断链现象。”李明超说,服装产业有一个很长的产业链,而这些链是环环相扣的,只要其中的一个链条断了,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影响。

刘滨是一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他介绍,他每月都要花上几天时间从南方采购布料,然后运输到烟台莱州一家印染厂进行印染,然后再运回工厂加工出口。刘滨所在的企业只是青岛纺织服装企业的一个缩影,在记者采访调查的几家企业中,与他一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行业发展层面上的同一个问题——“断链”,有的说:“服装加工的必须辅料之一——纽扣,我们都依靠南方的企业供货”。

因为产业链的不完整,青岛纺织尤其是服装必须比同行业的竞争者付出更多。根据某些企业提供的说法,国外客户对于面料的要求非常严格,多数指定的面料,青岛的本地企业都不能生产,只有多花些运费从江苏和浙江等地进货,其中的关键是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受设备的局限,只能生产一些普通规格的布料,面料的质量、价格、花色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链断链之痛有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想在短时间内全部弥补难度很大。但行业专家们却认为,只要能发挥好现有优势,抓住产业链上最有价值的环节,打响一场“价值之战”,产业链断链的不足并非不能弥补。

“服装时尚产业发展到现在,拿走最多价值的其实是人脑,是设计,而非工厂。”岛城知名服装设计师张一华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她设计的衣服有的要拿到韩国加工,按理说韩国人工物料更贵,但实际情况是更多的价值留住了青岛。品牌专家于清教也说,从“微笑曲线”上来看,价值最丰厚的环节并非生产,从近年来风头正劲的ZARA,优衣库等外国品牌来看,无一不是靠强大的设计团队和先进的商业模式来取胜。如能在这些方面有突破,哪怕是拷贝国际大牌的成功模式,对青岛服装企业来说都大有机会。

做大女装集群同样是一个 “青岛策”。李明超说,青岛已经把女装的发展作为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把做大做强女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作为服装工作的重点。经过几年的试验,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集群的效应来战胜产业链的不足,可能更为实际有效。

“专业化也是中小服装企业生存发展的选择,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挤品牌经营,与其和别人争得你死我活,不如找到自己最强的一个方面,全力发展,同样也是前途广阔。”郑明梅说,青岛已经有在全国小有名气的泳装、婚纱品牌,走细分市场制胜大有可为。

品牌

从贴牌到品牌

“青岛真正能交响全国的服装品牌太少了。”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郑明梅说,在青岛,除了即发是中国驰名商标、红领是中国名牌外,至今还缺乏更多的全国知名品牌。这与“上青天”的地位不符,也影响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在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局监测分析处处长李明超眼中,创牌意识缺乏,与青岛纺织服装行业长期依赖出口有关。青岛跟大连一样,海上、陆上交通非常便捷,并且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一向发达的青岛服装产业无疑成了这些国家代工的最佳选择对象,为国外客户加工的产品比重自然就比较大。根据山东有关部门统计,青岛服装企业以代工的形式出口到韩国的服装占了该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

品牌专家于清教认为,青岛服装企业存在这样一个通病:过于注重实利,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危机感,今天如有钱赚就一般不会去考虑明天。由于大部分企业仅从事代加工而难以出现成批量的品牌企业,就无法形成集团规模化的联动和聚集效应,更无法在国内形成区域整体品牌和声势。

“由于代工形式存在,又造成了研发、人才等环节的薄弱”。郑明梅说“吸引设计师人才”和“创品牌”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问题。她说,没有强大的时装品牌“撑腰”,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才会流失到其他城市中。

不过,在品牌和人才的问题上,李明超认为肆虐了一年多的国际金融危机,给青岛纺织服装业敲响了警钟,从企业纷纷重视内销市场的行为来看,“坏事很可能会变成好事!”李明超说,做代工不需要品牌,做内销必然要做品牌,以前青岛企业做品牌的动力不足,不愿意在品牌上下力气、投资源。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越来越多企业发现单一依赖出口不行,开始谋图内销,这也势必产生服装企业竞相创牌的局面。“已经有20%的企业开始做品牌了,去年以来涌现出来的新品牌比哪年都多,这是青岛服装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可喜现象。”记者 刘文剑 原野

新闻推荐

“观望风”刮进岛城车市,“观望风”刮进岛城车市

早报讯 今年以来,岛城的车市并没延续去年5月开始启动的井喷行情,不温不火的架势让多数车商对今年持“保守乐观”态度。昨日,记者从市车辆管理所了解到,今年一至四月份,每月机动车挂牌数量维持在1.6万...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创品牌 时装要走“细分路”,创品牌 时装要走“细分路”)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