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鄄城县许多农民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本地资源,盯上了投资风险小、便于管理、操作技术易掌握的“小项目”,树疙瘩、废品人发、荒碱洼地……以前想不到的,或者没留意的,甚至认为不合常理的,如今成了农民朋友的致富项目。
“树疙瘩”成了“金疙瘩”
在农村路边田头,随处可见被刨树人扔下的根密质硬、又笨又重的 “树疙瘩”,经过什集镇和庄村村民郭克柱、李学武的深加工,就变成了利润丰厚的“金疙瘩”。郭克柱利用镇里给予的优惠政策,投资30万元,建起了“永昌板材厂”,从树疙瘩粗加工瓦模板到深加工镜框条、夹心板、胶合及成品板,产品主要销往西安、南京、烟台、临沂等大中城市。李学武投资的“振兴板材厂”为周边村庄60多名妇女解决了“工作”问题……目前该村能称得起老板的就有30多人,固定资产超过200万元的企业7家,这个仅有200多人的小村庄,去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还解决邻村500多人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全县闻名的“板材加工村和经济强村”。
废品人发变成了“软黄金”
郑营乡杨胡同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人发购销、加工,农忙时是农民,收种后变成工人。目前村民们生活得很充实,就连老人也不愿意在家闲着,帮助家庭小作坊整理散发,每天也能挣个七、八元钱。富春乡窦庄村有300人在奥斯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打工,人均年收入近万元。一般不被人重视的“废品”人发,在鄄城人眼中却是价值巨大的“软黄金”。据统计,1998年以来,富春、郑营、引马等人发加工购销集中的乡镇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主要得益于人发产业。目前从事人发购销加工的人员已超过5万人,以郑营、富春两个乡最为集中,形成了30多个人发购销专业村,其中有3万人从事购销活动。近几年,在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青岛客商投资的北方发制品有限公司、韩国独资的引马发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外来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县内一些加工企业也开始由档发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鄄城在全国乃至国际人发界已崭露头角,全县人发产业进入迅速发展壮大时期。
荒碱地成了“聚宝盆”
鄄城县境内有部分盐碱涝洼地和废弃厂房,“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是其生动写照。近年来,随着种地效益的提高,许多农民把目光投向了这些荒碱地和废窑场,敢于投资金、投劳力,硬是把荒碱地变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董口镇吕胡同村有300多亩荒碱涝洼地,种庄稼年年淹,种树树不长,这几年该村村民在县水产局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将荒碱涝洼地改造成藕塘,亩产量在2000公斤以上,亩收入1000多元。临濮镇崔楼有500多亩荒碱洼地,长期处于荒芜状态,村委会按照村庄规划,开发坑塘、鱼塘260亩,效益非常可观。郑营乡仇庄村莲藕种植户仇永义、仇常友在县水产部门的指导下,承包2亩洼地,以浅植的方式试种莲藕,经测产,每亩能产5000多公斤,亩收入近万元。
通讯员宋广林记者焦同帅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