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曾经风靡一时的玩具
时值初夏,记者刚步入南陶庄,就听到不绝于耳的“嘭哧”之声。张汪镇文化站站长孟祥田笑着说:“这就是玩竹木玩具‘飞燕\’传出来的打鼓声。”“飞燕”是何种玩具,竟至响声如此清脆动听?
据孟站长介绍,张汪镇的竹木玩具属于省级非遗系列的传统手工技艺,南陶庄做玩具的人原来甚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如今只剩下四五户在坚持,吕传华今年64岁,是其中较年轻的一名传承人。带着好奇和疑问,在孟站长的带领下,记者走入了吕传华的家。这是一个比较简陋的小院,几个小孩正推着“燕车”满院转着玩。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么狭隘的空间里,却专门辟出一间屋用来加工制作竹木玩具。吕传华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刀、剑、斧、小推车等玩具,一时满堂生辉。
谈起做了50多年的竹木玩具,吕传华打开了话匣子:“它们曾经风靡一时,是许多人童年最好的玩伴。”据了解,这些竹木玩具,一直在农村大集和乡会中有售。儿童竹木玩具制作简便,用木材、竹子的下脚料,经手工制作,制成刀、枪、剑、戟、喇叭、笙、笛、竹龙、风车、燕车等。先模仿形状,经过精心雕琢后再染上色,红红绿绿的,非常喜庆热闹。在旧时先进的电子玩具还没有出现以前,很多玩具曾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男孩子们往往喜欢玩弄大刀、宝剑、斧头等冷兵器类玩具,而“燕车”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其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推动时会发出“嘭哧”、“嘭哧”的清脆响声,深深吸引了许多孩子好奇的目光,甚至给大人也带来一种愉悦的童趣享受。
回顾:
延承古人智慧的结晶
孟站长告诉记者,广泛流传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有的发源于古代文化,有的是外地传入并结合当地的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结晶。而玩具燕车,也可以说是薛国鼻祖奚仲造车文化的一种继承。
南陶庄村地处张汪镇东南角,在古薛国南城墙外。古薛国是“车正”奚仲的封地,商朝时期曾是东部沿海工商业最繁荣的城池之一。春秋战国时为齐相孟尝君的封地。南陶庄村建村较晚,相传先人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在清乾隆年间,张汪镇南陶庄村民高余友的祖父高贵业,从艾湖学来制作喇叭等手艺,后又逐渐发展,使品种多样化,是为第一代传承人。后在高沂美先人及张正新的改造下,玩具由木头又转化到了竹子。
据传,“燕车”的创制与南陶庄民间老艺人张正新有关。清末,因家庭贫困,张正新去东部老山里苍山、兰陵一带讨饭,沿途见到有民间艺人制作竹木玩具糊口。他心灵手巧,且虚心求教,很快研究制作出鲁南地区流传的竹木玩具。曾经四处流浪的生活阅历,使他增长了见闻,开阔了视野;坎坷奔波的生活,令他更加全神贯注在这门手工艺的研制上。他先后创制了多种版本的燕车,并在鲁南地区广为流传。
数辈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为南陶庄村的后人带来无穷福祉,发展到后来,制作竹木玩具成为这个村人人动手的副业,推动了村民文化建设和生活的改观。
展望:
需要更多商机来“关注”
上个世纪的90年代,南陶庄的竹木玩具成为鲁南地区有名的木制玩具产地。其品种齐全,燕车以外,刀枪剑戟哨子喇叭洋笛风车竹蛤蟆车金鱼车等,除在邻近的集会销售以外,还运销至南到南昌,西到西宁,北到辽宁,东到青岛、连云港等省市,包括蚌埠、郑州、西安等货物集散地及各大转销地。
张汪竹木玩具自形成以来,历经南陶庄村民的不断加工创新和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制作材料都是竹子木头,对人体无害,非常绿色环保;品种多,有动有静有响,开发了儿童的早期智力,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玩起来方便简易,老幼皆宜。
“但近年来竹木玩具的生存状况在不断恶化。”孟站长告诉记者,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现在劳动力的价格上涨,出去打一个工能挣到50多元钱,而在家制作这些玩具一天也挣不到三十元,还得出去销售,所以村里的人现在大多都不愿做了。原来全村人一百七十多户,家家老少动手一起做,现在只剩下几户还在坚持,但利润已很薄,发展空间受限。另外,塑料玩具的崛起,也让竹木等传统工艺制作的玩具受到严重冲击。很多塑料玩具从竹木玩具模仿翻制,但其制作成本低廉,色彩更加艳丽,形制更加多样,自然也更加吸引孩子的目光。虽然政府已加大保护力度,由于竹木玩具市场的急剧萎缩,如今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状。
“我们正在寻求合作商,希望走市场化道路,让这种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魅力和生机。”孟祥田如是说。
新闻推荐
奥运冠军至少获奖500万元,相当于工薪基层年收入的200倍——一个金牌500万 蓝领得干200年
...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