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新苗
山东,这一地理称谓在古典文化学意义上是“齐鲁孔孟之乡”;在当代社会学意义上是“革命根据地”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的山东油画创作,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节奏相和谐,展现了不断进取、新人辈出的特点,是中国油画界一支生机勃勃的创作队伍。
2012年底的辞旧迎新之际,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又一次鼓起了中国大地上改革发展的新风。为迎接2013年秋季将在山东举办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让山东美术家的作品在艺术节优秀作品展中展示好形象,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油画学会联合举办“样式·表达 2012山东油画提名巡回展”。借此活动聚集美术家们的创作关注与热情,借机推动山东美术参与“十艺节”创作的准备。画展以27位省内在油画创作方面最有实力的作者的70余幅作品为基干,在2012年12月到2013年1月辞旧迎新期间,赴青岛、烟台、潍坊、淄博、青州、日照、东营等市巡回展出。每巡展一地,吸纳当地油画家作品参与展出,共同构成一系列山东油画创作的当下断面,以此构成一个景随步移,境换景新的山东油画纵览流程。同时配合展览举行“齐鲁美术讲坛”学术讲座,请专家学者梳理山东美术在当代中国美术发展中的创作形象,树立山东美术的文化创新自觉。
在此,我们又一次以“今天的眼睛”回望无法摆脱的过去,以期唤起对当下新创作探索的新思考……
一、山东油画的文化地理形态:西风东渐中的“走廊现象”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语境中,“齐鲁孔孟之乡”和“革命根据地”对培养源自西方的油画创作、鉴赏文化,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是有某种龃龉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不管是为“五四”运动和“美术革命”培养了旗手型人物的北京大学和见证了中国社会100年来重大变革事件的京津地区,还是作为近代以来中西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交汇、融合最典型的现代都市,孕育中国新美术发生的重要文化温床的上海,都比占据京沪铁路大动脉中段的广阔地理面积、自身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山东,在面临西风东渐的文化大变革中,产生了更多的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油画艺术家和艺术事件,成为中国新美术发生的两座高峰。换言之,在集中了中国现代文化主要能量的东部沿海弧长形地带中,由京津、沪苏杭两大地理板块构成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变革双峰并立的大格局中,山东显示出了一种中间过渡的“走廊现象”。这是由特定的政治、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因素促成的一个历史现实。由此种观察视角切入,油画在20世纪前70年中在山东审美文化生活中的相对“不风流”,就不是一个因为没有天才人物的偶然性现象,或教育普及水平和群众接受基础不足的必然性结果,其内在原因更加多层面交织而复杂、多元,更加具有历史宿命的色彩。
在现象层面上,山东油画教学、创作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李超士、戴秉心等老一辈出生江浙、留学欧美、曾任教于沪京杭的油画家在解放后来到山东任教为标志,他们培养了山东第一代油画艺术人才。这些今天看来人数相当有限的油画人才,当时主要以“掌握西画技术”的知识分子角色,在教育岗位上进行着筚路蓝缕的开拓工作。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山东的中国画、年画创作都曾有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作者和专题性展览活动(许多学习油画的青年画家也积极参与了中国画、年画的创作),而油画创作相对则处于一种无声的自在状态。结合前面对近代以来中西艺术交流中山东所处位置的分析,这种现象也是自然的。艺术及语言形式,终究是发生在社会场域中的话语实践,任何美学风格、语言审美的价值生效都是在“权力场”、“政治经济场”这些所谓“元场”的制约与关系中生成的。([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二、山东油画的美感趣味品格:淳朴·生活——— 山东油画的艺术基因
标志山东油画生成形象的“事件”,正是乘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之风。80年代初,“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在省文联、美协的组织下经过近两年的筹备推出,迅即产生全国性影响,通过在北京及国内几个主要城市展出和专业媒体的关注,山东油画产生了自己的“形象”。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风土人情展”所呈现的乡村田园生活的淳朴趣味,一方面为走出“文革”的新时期中国美术创作由“空”向“实”、由“假”向“真”、由“大”向“小”的回落贡献了新的创作成果,一方面与同时期的“伤痕”作品相区别而展示了人性与生活色彩甜美的一面。尽管作品在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方面有明显的稚嫰感,但创作者淳朴的情感赋予了语言的稚嫰以扑面的清纯之姿、直白之态。这些贴近生活、趣味淳朴的表达是当时山东油画家文化心态、审美理想和审美经验的一种自然表露。
比较当时的山东“风土人情”与四川“伤痕美术”,在时代语境中山东油画相对缺少创作观念的自觉。两方均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主流观念“现实主义”发生着关系,山东的“乡土·风情”标示了山东油画对20世纪60年代“理想的现实主义”的继承;四川从“社会·人性”角度再现对历史苦难的记忆,则以对“现实主义”关注批判、关注人生的美学锋芒自觉,通过直面现实来揭示社会与个体命运之间的悲剧关系,从而决定了四川油画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潮流中领风气之先的品质。
与此同时,北京的“星星画会”、“北京油画研究会”和上海的“十二人画展”,以及吴冠中先生在70年代末掀起的“形式问题”讨论,则显然更多具有突破旧美学观念的意义。整体看,那一时段山东油画的审美气质、语言使用与其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相吻合。
三、山东油画的创作美学视角:样式·唯美——— 山东油画的审美特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山东油画队伍与创作成果在高等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提速,在1984-1999年期间(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在山东美术界具有最高的价值认可),山东油画家在各类全国性主流美展中的获奖数量和影响提升有目共睹,产生了一批代表山东油画形象的中青年作者。油画创作,已然成为山东美术的标志。其中一个共性现象是,许多山东油画作者是通过到北京、杭州等重点艺术院校学习、进修而在专业圈中成熟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创作面貌。同时,部分取得较好成绩的画家又选择了北上南下到上述地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模式延续了山东油画在20世纪上半期的“走廊现象”——— 学术资源来自南北两个高峰,山东油画自身的教育体系、创作品格在“跟随”的建设过程中成果明显,同时也缺乏对自身系统建构的人才积累与学术自觉。
在这一问题视角下,是否有必要提出“山东油画”这一地域性描述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艺术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创造行为而不是类似全运会中的地方代表队,不需要一个“集体配合”来实现量的奖牌榜符号效应。如开头所述,此处以“山东油画”为分析切入点的用心不在于去建构“山东油画”的实验性符号样式假设,或提出山东油画建设“应该”的道路设计,而是力求透过30年山东油画现象,将“问题意识”设定在具体历史过程、创作现象中而不是对目标符号的论证中。如此,所谓山东油画的自身教育、创作品格的体系建构,就不是内向的、限定性的地域性艺术符号特点、风格边界的划分与设定,而是外向开放的、对自身创作行为自觉的建设性探索。正如没有“风土人情展”,就没有山东油画走出自在状态的自觉。
震动中国美术的“85美术运动”在山东区域文化生活中的回响微弱,艺术家多以个体身份参与外地的活动。80年代下半段在中国油画界被集中关注的“语言问题”,在山东油画家的笔下引起集中回应,山东油画在“样式·惟美”的道路上建构起作者队伍和代表性成果,在油画语言的技术完整性、画面的主题性和青年作者成长等方面取得了大跨步的成绩。这里所谓的“样式”,是对山东油画语言风格逐步丰富、表现生活的趣味、角度、手法逐步多样的描述;所谓“惟美”,则是这种形式、手法、趣味的丰富和多样,均是立足于对生活经验的形式美呈现;对社会主题的美感诠释起点上的,整体上是“理想的现实主义”与“油画形式语言”的惟美性创作结合。换言之,山东油画以形式手法的丰富和创作观念的统一而走过20世纪最后20年。
山东油画从植根“生活”的“淳朴”基因生成创作面貌的起步,行进在“样式”“惟美”的演进道路上,这一走向所标示的油画艺术创作与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进程的人文逻辑和艺术社会学功能密切关联。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山东油画的创作美学路径,与中国艺术的总体进程十分吻合。问题是,山东油画没有在这一进程中建构出自己有特点的“问题”和“事件”,导致了从油画创作美学角度回望时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现象:山东油画的演进路径与中国油画的宏观线索吻合,也在实践上以积极的姿态跟随了中国油画的步伐,却导致山东油画的“特点”被遮蔽;山东北南两边时时掀起的那些创作观念新风潮,又以一种中国式的“前卫”,形成对山东油画的引领性压力,从而更加凸显了山东油画的“特点温和”。在近20年中国油画的演变潮流中,不管是80年代后期的“乡土风”、“古典风”,还是90年代的“近距离”“新表现”“材料语言”“泼皮”……作为个体的山东油画作者均积极参与其中,在不同层面做出了成果,但鲜见在某一角度上开风气之先的立于潮头者。
四、呼唤创作自觉、力求形象清晰的“山东油画”
1996年底,山东省油画学会成立,油画家们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学术活动更加活跃。从1997年以来,山东省油画学会一直坚持围绕山东油画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课题,每年举办一次学术活动,以推动油画创作出作品、出新人为宗旨,在更宽广的层面上开拓油画事业发展。
本次巡回展,正是山东油画走向新阶段的又一个新脚步。策展主题突出“样式·表达”;画展运作采用“巡回”“扩展”的方式,意在已取得艺术成就的骨干画家周围,凸显新一代年轻油画家的充沛创作热情和更具时代色彩的探索步伐。这种“样式”的反差,正启示了新的“表达”……山东油画创作更加紧迫地面对着如何参与当代生活的新课题--超越出直观的地域色彩并不意味着跨进了现代生活的节奏;提升了个人语言风格的纯度并不能保证艺术表现力度的自然生成。在这个被电子网络联系起来的世界中,现实的与虚拟的时空交错混杂、丰富多变,使审美感性的表达更加需要艺术家精神心智的坚韧与敏锐。
如此,山东油画家们的“个性自觉”正需要一个与时代生活的对话过程来充实自身素养,从而超越为形式而形式的刻意之情和为风格而设计的肤浅之姿。为此,山东省美术馆、山东油画学会为配合本次展览举办学术讲座,力求深化油画家创作思维中的大格局意识、文化自觉意识。
正如展览前言所言:“山东油画贴近生活,山东油画家自塑自己的‘样式\’;山东油画地处京沪之间亚洲东海岸,山东油画家在八面来风中宣示自己的‘表达\’;山东油画作者众多,山东油画年轻待成长……让我们一起在八面来风的鼓动下,将山东油画的‘样式\’清晰起来,把山东油画的‘表达\’传播出去……‘山东油画\’,一个凝结想象的关键词。”
(本文作者孔新苗博士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 桥隧的开通拉近了胶州湾东西两岸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两岸居民之间的通行便利,但也令黄岛区内的交通变得日益拥堵。为解决交通压力,青岛区市两级政府投资15亿元建设疏港高架项目,一期工程...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