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为峰 实习生 邵佳/图 特约摄影记者 季华/文
3月6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东港区日照街道前将帅村,拜访该村百岁老人潘李氏。因事前电话多次沟通,闻讯而来的百岁老人的二儿子潘兆福热情地把我们接到村委对面几十米远的家中。潘兆福告诉记者,村里专门为他安排了在村委看门的活,一来有个收入,二来方便照顾母亲。
走进百岁老人居住的一座整洁的农家小院,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见我们进院,老人热情地打着招呼,得知我们的身份后,赶忙张罗着沏茶待客。
潘李氏1906年6月出生于奎山街道平台小岭村,18岁嫁到前将帅村,与丈夫潘淑远生有三个儿子。
1947年,潘李氏的丈夫潘淑远被抓壮丁,从此杳无音讯,当时最小的孩子才1岁多,那个年代对于一个缺少男主人的家庭仿佛天塌下来一般。后来传言丈夫潘淑远跟随国民党部队到台湾去了,于是艰辛的生活重担和“台属”的帽子压得潘李氏喘不过气来,好在有娘家的接济和左邻右舍的帮助,老人领着3个孩子在艰辛的环境中,顽强地生活着。
每逢春耕秋收,娘家便来了援军,父亲扶梨,兄弟拉作,包揽了繁重的体力活。除了忙里忙外,一有空老人便领着3个儿子外出挖野菜,填补粮食不足带来的饥荒。为了能挖到一篮子的野菜,常常要来回走十多里路。
上世纪60年代初,听人讲青岛的鸡蛋价高,潘李氏老人就在好心人的带领下,做起了鸡蛋的生意。每隔一段时间,老人把自己家中攒下的鸡蛋和从农户家收到的鸡蛋用篮子装起来,再以麦糠加固,由儿子用小推车推着鸡蛋,把母亲送到石臼码头,老人乘船到青岛,挎着鸡蛋,做起“提篮小卖”的鸡蛋生意。虽然利润微薄,但在精打细算的潘李氏手里,却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上世纪80年代初,两岸关系趋于缓和,丈夫潘淑远允许回乡探亲,一家人才知道丈夫这些年的经历。然而,这却成了他们最后的相见。3年后,这位离家多年的游子,在台湾病逝,把一个团圆梦永远留在了异乡。
老人一生粗茶淡饭,喜欢吃米饭、煎饼和自家园里种的时令蔬菜。冬天里喜欢吃炖的白菜和炖萝卜。但近几日又不再吃白菜了,说是春天的白菜有股酸味,不能吃了。
老人不喜欢喝奶和吃点心,很少吃辛辣的东西,近些年来养成了饭后一杯绿茶的习惯。老人作息规律,春夏秋天亮了就起床,冬日里6点左右起床。年纪大了以后有了午休的习惯。
老人喜欢赶集,每到将帅大集,老人都要到集上逛逛,看看人,会会客,聊聊天,顺便买点虾皮、小咸菜回来,这一习惯成了老人一大乐趣。老人人缘极好,搬到现在的地方20多年了,老邻居还不时地来看望老人,老人也隔三差五挪动着小脚步行半里多路去会会老邻居,其乐融融。
老人一直和二儿子潘兆福生活在一起,72岁的儿子“下班”回来,总能吃到老娘做的可口饭菜,难怪老潘总是说:“人到70有个娘,真幸福!”
临行前,我们询问潘兆福:“老人一直跟着你过吗?”憨厚的潘兆福及时纠正道:“不能这么说,是我一直跟着我娘过,是她老人家从小到大一直养着我,这不,到现在我还吃着我娘熬的菜。”
善良和淡定,是老人百岁长寿之道。
八
图01百岁老人潘李氏在熬菜;
图02记者拍摄的百岁老人潘李氏的身份证;
图03百岁老人潘李氏在和邻居聊天;
图04百岁老人潘李氏在洗衣服;
图05百岁老人潘李氏在吃萝卜片;
图06百岁老人潘李氏出门散步;
图07记者拍摄的百岁老人潘李氏的肖像。
百岁老人潘李氏平日食谱
早饭(7:30)晚饭(19:00)午饭(12:00)
鸡蛋、稀饭、豆腐脑、油条、煎饼
大米饭、小鱼、小虾、时令蔬菜八宝粥、稀饭少许萝卜、苹果、梨
新闻推荐
山东省直机关和青岛市公务员招考共核减或取消52个招考计划,取消职位的已报名考生可报考其他职位。省滨海公安局的临盘分局拘留所管理职位、省齐都公安局的监所管理职位、省银山公安局的公安管理职...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