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是农业发展转型跨越的重心和方向,我区地处广袤的鲁西北平原、有着天然的农业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自发的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条农家致富路……
合作社里话增收
3月20日上午,在凤凰办事处李海务村主任吕金洪成立的蔬菜合作社里座无虚席,大家红光满面喜气洋洋……
合作社吕主任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他笑容满面不紧不慢地说:“今天把大家召集来,是想听一听大家对合作社的发展有啥要求和意见,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顾忌。”菜农张清顺先开了口:“我今年种了两个蘑菇棚收入4万多元,我打算扩种一个西红柿棚,希望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然后统一销售,这样能保证种出的西红柿顺利进入市场,获取更大的利润……”
“我想种一棚油桃,看着西李庄的油桃成熟后统一卖到青岛的大超市,也希望采用人家的‘公司+农户+超市’的模式,这样一个棚能多收入4-5千元。”没等老张说完李山接上了话茬。“对!我统一这种模式,能保证我们的产品有个好销路,有更高的效益。”快言快语的李小刚边说边站了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场面好个和谐融洽。
看到菜农情绪高涨,吕主任清了清嗓子高兴的说到:“大家放心大胆的干,合作社给你们撑腰,让大伙种出的产品走向各省各市各大超市,获取更大的效益,让咱村村民提前过上小康生活。”“好!”“好!”热烈的掌声冲向九霄云外……
黄土地上创业梦
走进朱老庄镇辛十李村,笔直的柏油路两侧,木槿花和小叶栎将村容村貌点缀得焕然一新。一位在外工作的老乡回家过年时不无感慨地说,一年没回家,家乡变化太大了,差点不敢进家了!
2011年新一届村委班子当选后,大力谋划家乡致富蓝图。立足本村实际情况,经多方考证,决定在黄土地里刨金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
说干就干,在朱老庄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因地制宜,确定了两个项目:高科技大棚丝瓜种植和密植型秋霜梨栽培。为发展高科技大棚丝瓜种植,村里大力争取合作伙伴成立高科技大棚丝瓜种植合作社,并力邀农业局蔬菜专业讲师到村入棚进行讲解。通过土地流转反包的形式争取出70亩田地,建起了20个高规模丝瓜大棚。由于丝瓜种植周期比较长,产量可观,后期丝瓜秧可用于提炼化妆品——丝瓜水,丝瓜利用率比单纯种植高出很多,2012年每个种植棚的保守效益在6万元以上。为将密植型秋霜梨栽培的本领学到手,村里自发组织到河北泾县去考察学习,学习后村民栽培积极性很高,当年就栽植270亩,盼望着早日结出金果子,预计今年会迎来第一个丰收年。
大棚蔬菜致富快
“种大棚尖椒不赖,不仅当年就收回成本,还多挣1万来块钱。”近日,堂邑镇高庄村村民高正华在自己的蔬菜大棚里,一边忙着为蔬菜浇水,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建个大棚得花了2万多元,当时心里还挺担心,生怕赔了本。还好,去年种植尖椒就收入2万多元。专家说俺这个大棚的寿命大约是七、八年,这一年收回了成本,剩下的这些年俺就可以纯赚了。”高正华高兴地说。
村党支部书记高广宝介绍说,高庄村的农业基础条件不错,土壤肥沃,水源也充足,由于以前大家没有找到好的发展渠道,收入很低。近几年,他在张炉集镇前邻村庄看到搞大棚蔬菜赚了钱,回来就谋划着建大棚。去年一年,村里就增加了10多个棚,目前村里已建起20多个这样的大棚。村里定期请来蔬菜专家,给菜农们讲课,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菜农们严格按照专家的要求种植蔬菜,以农家肥为主,除了喷几次杀菌剂基本上不用农药,全部达到了无公害的标准,目前他们的蔬菜在周边县市十分畅销。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