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赵莹莹 通讯员 张虎鹏
10月15日,是第30个国际盲人节,主题是“消除障碍,促进融合”。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走近盲人,看看他们的生活,感受一下那种不服输的精神。
李卫:技术就是心中的明灯
10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建东路的“李卫按摩店”。李卫患上了进行性视力下降,原本一片光明的世界,逐渐失去了色彩。
从纷繁多彩的世界跌进黑暗的深谷,他也曾有过心理上的瓶颈期。自从2008年开始有了自己的按摩店,有家里人的支持和鼓励,加上他的好学精神和坚强意志,李卫现在已经是一名高级盲人***师。不惑之年的他仍然继续学习着新的知识和技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当中。
李卫是北京针灸推拿协会的会员,他经常去全国各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他还拿出了自己参加学习课程时厚厚的一沓结业证书给记者看。他曾经去到青岛、山西、北京、湖北等多地参加学习,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技术水平。店里的橱柜中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陶瓷火罐和玻璃火罐,以及针灸用的毫针等中医保健用具。针灸、拔罐、按摩,都是他熟悉的保健疗法。记者观察到,每个来到店中的顾客,他都可以根据疼痛部位立即判断出病灶和病因,边按摩边普及一些保健知识,谈起理论来也头头是道。
采访中,在场的几位顾客都对他称赞有加,他们有的是经朋友介绍来按摩的,有的是“只认这一家”的老顾客。就在记者采访完毕要离开时,发现李卫的衬衣已经被汗水浸透,“按摩是个力气活,出点汗很正常,能见效就行。”他无所谓地说,从头到尾没说过一个“累”字。
徐燕:机会不嫌多
徐燕也是一名盲人按摩师,来到她的按摩室,面积不大的店里,整齐地摆放着四张小床,墙上挂着“妙手回春,药到病除”锦旗,还有几张装裱精致的荣誉证书。徐燕是一个看起来小巧柔弱的中年女子,听到记者进来,她马上走过来打招呼,很是热情。
她也是中途失明,是由于视网膜病变,加上急性青光眼导致的。朴实、踏实肯干——前来按摩的人都这样评价徐燕。记者观察到,身材并不高大的她,按摩起来力道很足,又恰到好处。来这里按摩的,很多成了老顾客,他们身体上有不舒服的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来找徐燕。“说不累那是谦虚,按摩真的很需要力气,即使累点,只要他们舒适了,就是值得的。”她微笑着说。
徐燕并不是一个工作狂,她很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喜欢玩,累了就休一天,出去转转。”她从小喜欢写日记,用写作来抒发情绪。“即使现在看不到了,我有时间还是会在电脑上打些文字。”她的电脑上安装了读屏软件,她闲下来就在电脑上写作。她的学习工具还真不少,有读书机、U盘,里面存有很多学习资料,医学教材有声书、课程录音,还有心理咨询和英语的学习教材。
除了写作,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运动会,盲柔、田径项目都有她的身影,作为区盲人协会的主席,她还表示要多多举办活动,把全区盲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工作,为他们的生活添彩。
刘晏吉:坚持走出别样精彩
10月11日,记者来到“晏吉足疗”时,刘晏吉还在吃早饭。原来是刚刚来了个顾客,给顾客做完保健他才开始吃饭。刘晏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开朗,与他交流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他的眼睛是由于上视神经萎缩,导致了弱视,能看到东西,就是模糊。
这样开朗乐观的性格也不是一直就有,他也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迷茫和烦闷。“总是有一个过程的,刚毕业那几年做过很多工作,现在总算安定下来了。”刘晏吉刚毕业时在车间当过工人,他视力不好,工作也不太顺利,1997年就下岗了。
后来的几年,他一直处于打拼状态。这段时间,他做过小工,做过小买卖,在停车场看车,由于视力的影响,最后都不得不放弃。直到2006年接受了区残联组织的残疾人技能培训,系统地学习了足疗手法,有了自己的小店,这才稳定下来。
“刚开始学习按摩的时候,总是觉得不甘心。万事开头难,关键还是要坚持,现在总算是安定下来了。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女儿成才。”记者注意到,墙上贴着一幅笔迹整齐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就是他13岁的女儿写的。
记者手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敢于面对现实,同现实作斗争,坚持不懈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是盲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当沉浸在黑暗中时,仿佛一切都变得陌生了。与他们相处,体会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平静与自信,一路走来,他们没有逃避,没有害怕,一直努力前进着。这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