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崔口:“草根经济”长成亿元产业,崔口:“草根经济”长成亿元产业

来源:德州日报 2014-11-24 16:36   https://www.yybnet.net/

德州市最偏远的崔口镇经济薄弱、地碱水咸,但他们选准体育产业努力发展,3年内培植出产值过亿元企业3家,规模企业20多家——

编者按

不久前,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德州市将体育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加以培植,近年来发展迅猛。如何借力中央政策,进一步推动德州体育产业发展?近日,本报记者跟随市体育局有关人员,到庆云、乐陵等地调研,探究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前景。

11月4日一早,记者跟随市体育局体育产业科相关负责人来到庆云县崔口镇体育产业基地,看到一排排新建厂房矗立两侧,一旁的推土机还在平整园区,钢架结构的车间正在喷漆。

3年前,崔口镇最大的体育器材企业年产值只有2000万元,如今已有3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千万元级的10家,百万元级的十几家,整个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亿元;税收也从2011年的92.6万元,增长到今天的1000万元,成为山东省体育器材第一镇。短短3年,是什么促成崔口体育产业的几何式发展?

选准产业,盐碱地里种“铁杆庄稼”

“崔口镇地碱水咸,发展农业投入大,效益低。要让农民致富必须另辟蹊径。 ”崔口镇党委书记王建岐说。

2011年到崔口任职的王建岐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该镇尽管农业基础差,但地处冀鲁两省交界,崔口人融重情重义和重工重商于一体,在五金加工和体育器材制造上有一定基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被誉为“小香港”,使崔口形成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一支自成体系的职业营销队伍和成熟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如果政府正确引导,全力培植,崔口体育器材产业一定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盐碱地里的“铁杆庄稼”。

经过广泛讨论、科学论证,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统一思想、明确了思路,坚定了当地企业发展体育器材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探索致富路子,镇政府多次组织体育器材企业的负责人到青岛英派斯、乐陵泰山集团等大企业考察取经,学习先进经验,在全镇营造出“人人都为发展,个个都要招商”的浓厚氛围。

扶持引导,“散兵游勇”成正规军

在崔口镇的大街上,记者处处可见体育器材加工企业:成型的健身路径一排排堆放在门前,来往的车辆装满了健身器材。“我们镇规模以上体育器材加工企业有2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50多家。 ”王建岐介绍说。

在鲁庆集团采访时,总经理朱树斌对记者说:“我们崔口镇的体育产业有一定基础,但近3年发展尤为迅速。 ”3年间该集团从1个厂区发展到7个厂区,旗下设有5家分公司,今年上半年上缴税金248万元,是3年前的8倍。

然而,作为一个仅用3年时间发展起来的产业基地,其结构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等弊病。对此,该县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崔口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崔口镇党委政府也制定了“以土地、税收优惠,加强园区建设,激励科技创新,引进关联企业”的激励举措,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为将行业内的“散兵游勇”组建成正规军,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发展体育产业的优惠政策,依托地处“一区一圈一带”叠加区的优势,重点建设产业基地,开展体育产业品牌建设,鼓励产品延伸,将京奥、鲁庆、冀鲁3家规模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作为重点进行扶持帮促,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拓展销售渠道,打造体育产业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抱团发展,争创国家级产业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崔口的体育器材产品多集中在健身路径领域,基本上销售给学校和社区等,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镇政府定期召集企业家召开座谈会,大家群策群力,探讨体育产业如何发展。 “一家企业遇到问题,几十家企业的老板帮着想点子;龙头企业上新项目,相关配套企业跟着产业结构调整。 ”京奥体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仁海说,“同行不是冤家,我们通过交流论证,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和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 ”

在原材料供应上,虽然没有大型钢铁厂、注塑厂,但多家企业联合,在询单比价、招标竞购中,往往能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在生产制造中,乡镇技术人员组成科研小组,联合攻关,技术共享,优势互补;在市场销售中,联合举办展销会、促销活动,形成了“有序、有度、有德”的良性竞争局面。

目前,崔口镇已经成为全省第一个体育产业基地,基地整体布局为“两园两区”,即一个体育用品高端制造产业园、一个体育产业科技创业园、一个体育产业观光区、一个物流区。目标是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体育用品高端制造业基地、全国一流的体育产业基地、全国有影响的体育用品出口基地,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本报记者 王育恒 李俊德 本报通讯员 曹艳 王凡存

新闻推荐

人才瓶颈,如何打破?,人才瓶颈,如何打破?

人们印象中,本该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农业企业,如今却面临用工紧缺的情况——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1970-01-01 08:00
评论:(崔口:“草根经济”长成亿元产业,崔口:“草根经济”长成亿元产业)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