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报胶州讯(记者戎宁通讯员任献文胥振华)临近年末,孙启生又一次专程从青岛赶回老家胶州胶莱镇古兰村。跟孙启生一块回来的,还有新鲜的香米、茶叶。这个16岁离村进城,靠扛煤“扛”出一个企业的孙启生,总是想着法子回馈乡里,如今又跟如何让村里老人安享晚年“杠上了”。
自2014年开始,孙启生每月为古兰村70多名老年人送温暖,雷打不动。“上个月天气变冷,启生就为俺们置办了棉被和毛毯。”孙桂珍老人将这次送的5公斤香米、1斤茶叶放到了三轮车上,“你别看俺脸冻得通红,可心里热乎着呢!当年的娃没忘记村里人,他这是回来报恩呐。”
“报恩?”记者的疑惑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事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启生的大哥刚成年却遭遇车祸去世,他娘心脏病,没多久也走了。”老人说。
那时候的孙启生只有十多岁,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弟弟。家里没有壮劳力,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虽然乡亲们都不宽裕,但仍经常为兄弟俩送上份热菜、递上个馒头。
“我身上穿的衣服是乡亲们给的,后来家里的房子也是大家帮忙盖的。”孙启生感慨万千。他16岁那年到青岛沧口一带,为当地居民送煤,临走还向村民借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2004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公司业务越做越大。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没有当年叔叔婶子们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孙启生当着乡亲们的面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报答你们的一饭一瓦之恩。”
从2008年开始,孙启生每年为15户五保、低保家庭“送温暖”——每到冬天都会送一吨煤。古兰村村支书孙启恩说:“谁家有人病了,启生起码会送去个三五千块;谁家有喜事,他也会给包一个大红包。”
孙启生负担电费,村里的路灯又亮了;孙启生把自家房子装修成图书室,方便村民们学文化、学技术;村里要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孙启生把公司的铲车停在村里专门用来打扫卫生;村里的大喇叭坏了3个,都是孙启生从青岛带回新的……
面对古兰村的空巢老人现象,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成了孙启生最关心的事。2013年,孙启生个人出资350万元,建起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村里的老人可在这里免费吃午饭、打台球、下棋、看电视,饭后还能在休息室睡午觉。在这里,村里的老人真正能安享晚年。
新闻推荐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春节刚过,大家都各归各位开始上班,可很多企业却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因为每年春节前后,也是人员流动最大之时,招工难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开年第一难题”。今...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