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如弓、站如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这是形容中国功夫最形象
的写照。中国功夫从古演变至今,留下的精髓不仅仅留存在攻与
防的肢体表现,更多的是深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前些日子,青岛功夫老师吴永玉的长子吴宗礼,在市北区健身中心举办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功夫“擂台赛”,小到只有3岁的孩子,长到年迈的老人,高难度的功夫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
提起“功夫”一词,人们首先会想到电影、小说中的人物,比如《少林寺》里的觉远,《功夫》里的“星仔”,还有是金庸笔下的乔峰、郭靖、杨过,他们武功高强,行走江湖。那么,生活在我们周围的那些一身功夫的“武林高手”,他们的“江湖”又在哪里?他们的生活又有哪些精彩?
在传承中找到归属
八年前,吴世伟遵从父命从生活了四年的上海回到青岛,那年,吴世伟27岁,在吴氏家族的传承中习武已有近20年。吴世伟专长长拳,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他的爷爷吴永玉曾是青岛有名的功夫老师,旗下弟子无数,受人爱戴。继承了家族的功夫真传,当然不能令其荒废,回到故乡的吴世伟常在小区的小湖边练功夫,一招一式,虽不说像电影里那样风起云涌,但却能看出父亲平日里严格要求下的扎实基本功。
“中国功夫博大精神,流传到今天,我们任务就是将它传承下去。”从上海辞去了忙碌的工作重新拾起功夫,吴世伟也算是“重出江湖”,“从前从事金融工作,每天忙东忙西累得焦头烂额,不仅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活的盲目。而回到故乡重新拾起功夫的日子,让我又找到了那份归属感和真实的存在感。”吴世伟在小湖边练武,常常能吸引小区的孩子也跟着一招一式学起来,吴世伟见孩子们学得认真,干脆教孩子们练武,这一教就是八年。“习武讲究的是坚持,我只收一些住在我教课点附近的孩子,这样孩子们不会辛苦,又能有较便利条件坚持天天上课。”
春去冬来,一年四季,小湖边总能看见一群孩子跟在一位年轻人身后,时而出拳,时而踢脚,“嗨!嗨!”洪亮的口号在湖畔响起,刀枪棍棒的金属碰击声,总能令人热血沸腾。如今,吴世伟的湖边习武队已经庞大起来,孩子们练得好,家长们口口相传,吴世伟的徒弟中,参加过省、市武术比赛的比比皆是,他虽然自豪,但也深知,来习武的毕竟是些还年幼的孩子,父母的鼓励是功夫的传承中不能缺少的动力。
让“不完美”成就完美的自己
用最近正在各大影院热映的电影《剩者为王》来形容蔡德沛,再合适不过。就像电影中主角所呈现出来的精神一样,困难中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利者。
“孩子从小体质特格外差,佝偻着肩膀,看起来又瘦又小,让人担心。”内向的蔡德沛在上幼儿园时,时常因为太瘦小受小朋友欺负,让父母非常心疼。“让孩子学功夫的初衷,不是为了让孩子去打谁,只是让孩子有个能防身的本事。”回想起自己的初衷时,蔡德沛的母亲有些无奈。可是她并没想到,蔡德沛习武的道路并非像她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蔡德沛体质差,很多简单的动作虽然已经尽力在做,但效果每次都差强人意,甚至在做一系列下腰动作时,蔡德沛还会动不动流鼻血,这让照顾蔡德沛的老师心疼不已。虽然非常辛苦,蔡德沛还是坚持天天练武,马步动作扎不稳就多扎,下腰流鼻血就换别的动作锻炼。当别的孩子都嫌冷嫌热回家休息时,只有蔡德沛还留在班里做完最后一个动作。日积月累,蔡德沛凭借着自己的坚持,成长为一个结实有力的高个子少年。曾经的那些软弱和眼泪,如今都已变成了力量和坚毅。
去年,蔡德沛代表武术班里的学生参加了全国少年武术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如今的他不再是那个又瘦又小,站不稳的“小鸟”,已经成为一只羽翼丰满的“雏鹰”。他感慨:“只要肯努力,再晚的努力都不算晚。很多人生来没有完美的条件,但这是福是祸谁都未曾可知,对我来说显然这是一件好事,正是那些 ‘不完美\’让我坚持到最后。”
想成功学会“慢点飞”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难以忘怀的武侠梦,那些金庸笔下的侠客,那些电影里的一代宗师,这些留存于文人笔下的功夫形象早早的在王一博的脑海中印刻下来。
“小博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平日里的他少言寡语看起来闷闷的,但是只要一练起功夫来,满满的都是精气神!”作为王一博的老师,吴世伟从没想过这个从一开始哭着鼻涕来上课的孩子,竟然能成为同龄孩子里最出色一位。王一博从5岁开始学功夫,刚开始习武时觉得新鲜,老师每节课教的内容都能学的很快。可俗话说,得手的功夫非一朝一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零下十几度的冬天,出拳时小拳头冻得通红,三十多度的酷暑,身上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王一博时常打趣地安慰母亲:“我们习武之人,讲究的就是不怕苦累,男子汉留点汗算什么……”王一博的母亲见证了孩子这些年来在功夫道路上的成长,“当母亲的希望孩子能在功夫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快些,但却忘了让他走得更踏实。小博练武六年,单基本功就练了三年,我经常凑到老师身边,想让老师再多教孩子些新内容,但我却忘了想要让孩子走得更远,先要让他的双脚更结实才行。”扎马步、练拳法、抻韧带、腾空翻……这些最基础的动作,日复一日在王一博身上重复着。终于,在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后,王一博第一次从老师的手里接过单刀,拾起了长棍。得知自己即将开始新的课程时,王一博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性格明显开朗了很多。在练习中也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招一式的精准上,虽然接触了新内容,但因为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新内容也是手到擒来。
把功夫渗透到骨子里
灵活的脚下功夫,快速的上肢动作,
瞄准、躲闪、出拳……这是散打选手最具代表性的套路招式。“散打类似自由搏击,它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套路招式,而是提倡在实战中根据战况自由发挥,灵活施展拳、脚、肘、膝和摔跌等各种立体技术。长短兼备,全面施展,以最终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当已经练习散打将近二十年的宋守成笑着向记者描述散打的精髓时,一点看不出他是一位能够以一挑十的散打名将。
对散打的喜欢出于宋守成对拳击的热爱,而散打更多的是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技法,不仅传承了中国武术的更多成分,而且能将这些成分充分的灵活运用,这让宋守成深深爱上并不能自拔。今年已经五十二岁的宋守成,女儿却只有七岁,提起这位晚到的宝贝,宋守成还有些歉疚。“学习散打的过程非常艰苦,一天24小时,起码要有一半的时间和拳靶在一起。”为了能够潜心学习散打,宋守成与爱人一直迟迟没要孩子。“因为不想让爱人自己照顾孩子太辛苦,想在散打道路上拼出些成绩再回归家庭,所以一直耽误了十几年。”时间一晃而过,宋守成比谁都心急出成绩,所以他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散打套路和招数。“机会来了就要抓住,证明自己的机会不过一两次,那一年在河北沧州举办的全国三大擂台赛,我有幸参加。擂台赛上的比拼我至今难忘,与来自全国顶尖的散打选手一决高下让我格外兴奋,也提高了自己。”离开了激烈的赛场,生活中宋守成也离不开散打的陪伴,那一招招的套路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骨子里,连晚上做梦,宋守成都在拳靶前挥洒汗水,甚至几次把妻子从梦中惊醒。
如今,宋守成在城阳成立了一所教孩子散打的武术学校,从一名武师,转化成了授业的老师,在不断改变自己角色的同时,也在摸索散打经验。几年来,宋守成培养的学生有的考上了警校,有的成为了部队里的精英。未来,他希望散打能帮助更多的孩子点燃理想,成就想要的未来。
本版文图记者 钟尚磊 杨博文
新闻推荐
●倾诉人:小蓓(化名)●性别:女 ●年龄:28岁●记录:小蓓●时间:11月11日下午4时小蓓(化名)和林海(化名)在高中相恋,后来,林海考上了青岛的大学,落榜的小蓓就和他一起来到青岛打工。几年里,小蓓把自己省下的钱都给...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