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肉鸡市场低位徘徊,行业整体萎靡不振。特别是近几个月,大肉食毛鸡价格跌破成本线,让众多养殖企业大呼受不了。然而,行业不景气,并非个个企业都不挣钱,10月28日,在首届山东肉鸡产业发展大会高峰论坛上,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等三个企业的代表,就透露了自己的盈利秘籍。
王进圣,山东凤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凤祥”)董事、总经理。对于该公司在逆市中如何盈利,他在论坛上做了专题报告。
首先,养鸡成本远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肉鸡之所以不挣钱,很多企业是因为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然而凤祥通过科学的管控,成功将毛鸡的成本控制在了7元/公斤以下。除总成本外,该公司还成功地实现了另外两个目标:将鸡苗成本控制在1.8元/只以下,药费成本控制在0.8元/只以下。
“养鸡不是技术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王进圣说,之所以肉鸡成本能控制得这么低,是因为该公司科学的管理、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再加上精准使用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具体来说,该公司从2013年以来,全部实行自养;养鸡采用发酵床,让鸡只更加舒适、健康;鸡舍实行无水冲洗,节水80%以上;鸡雏延迟4天进场,让一年养8批鸡成为可能;鸡粪在鸡舍内发酵,既节省空间又充分利用了时间……“我们在养殖场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年出栏数量从以往5000万只增加到去年的8000万只,今年预计能突破1个亿。”王进圣自豪地说。
鸡不仅要养好,还要卖好。王进圣说,凤祥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国内销售的肉食鸡质量与出口标准保持一致,并且在产业链上进行了纵向的强强联合。具体来说,就是从祖代鸡企业到父母代养殖、商品代养殖及饲料兽药企业、终端销售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除了王进圣,新希望六和(下称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维才和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康大)总经理安丰君,也在现场分享了所在企业的经验。
孙维才说,六和的业绩,主要得益于这几年的战略转型。具体来说,在布局上,从以饲料销售为主,转型为以养殖布局为主;从以技术服务为主,转型为综合服务;在终端消费上,从以冻品为主,转变为冻品、冷鲜、熟食并驾齐驱;在销售渠道上,从传统销售转变为线上线下互动,并利用二维码打造产品可追溯系统。
“这个行业再怎么残酷,也有赚钱的。”安丰君说:“康大今年不仅没亏损,还赚了一笔小钱。”之所以能做到这些,首先是康大注重练好内功,即进行精细化养殖、进行精细化销售,不断超越自己。以料肉比为例,现在,肉鸡业内1.5:1的料肉比已算不错,但康大的许多养殖公司,做到了1.44:1,还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在精细化销售方面,康大细分目标销售人群,推出不同口味的调理品、休闲食品,原先售价十七八元的冷冻品,做成休闲食品后能卖到百元左右。
新闻推荐
粮食价格下跌后,对贮藏加工环节有什么影响呢?记者调查发现: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户,贮藏方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合作社以“粮食银行”形式为主的贮藏方式,大多数已形同虚设,少数在正常经...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