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剪纸走向世界
△文体中心全景
△美丽县城初长成
△金号纺织车间
△县全民运动会
△茌平所产的大枣深受市场青睐
△交互式液晶电视一体机生产线
△金牛湖局部鸟瞰
△6×66万千瓦机组主控室荣誉榜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中国圆铃大枣之乡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中国产业百强县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全国财源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全国沼气工作先进县
全国双拥模范县
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农村教育教学创新示范县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省级文明县
全省基层党建先进县
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
全省文化强省先进县
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县
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县
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
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
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县
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
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省级生态示范区
省级园林城市
全省绿化模范县
全省双拥模范县
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县
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
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
□王兆锋杨秀萍郑兆雷孙洪锋
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4300年前就有城的存在,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时置县,距今2000余年。4000余年,孕育了茌平厚重的文化传承,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圆铃大枣之乡,马周故里、鲁连桑梓,4000余年,茌平演绎了一部恢宏的文明史。
千年古县,文化名城。“十二五”期间,茌平县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这五年,速度更快。全县GDP总量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10.6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9亿元,年均增长19.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53.2亿元,年均增长13.54%;全县生产总值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亿元,年均增长14.3%。
这五年,结构更优。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3.7:68.9:17.4调整到2015年的10:66:24。
这五年,站位更高。百强县位次逐年提升,由2010年的98位攀升到2015年的72位;入围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
回眸五年,普通百姓的感受更真切:腰包变鼓了,办事方便了,住房长高了,城市更美了,空气也越来越清新了。
五年来,全县上下朝着“十二五”规划既定的目标,团结实干,争先进位,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合格答卷。
在转型发展中美丽蝶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牵牛鼻子”。而传统产业比重大、附加值低,正是迟滞茌平发展的问题症结。
“十二五”期间,茌平县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了2000万元的引导资金,按产业链布局进行专题招商,瑞华电子液晶数字智能终端项目、路通光电人造智能关节、信源铝业年产30万吨高纯铝项目等项目先后上马,仅一个“高纯铝”投资就有84亿元,新能源、高端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活力板块得以崛起。
新兴产业是茌平加速经济转型的一个注脚。从“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到2013年以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转型一直没有停步。
思路决定出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新兴产业是以“新”拉长产业链,为茌平产业结构变轻、提升价值链作出贡献;身为传统制造产业代表的金号织业,则通过品牌的力量向微笑曲线两端进发。多年专注毛巾的金号,凭借涵盖纺纱、印染、织造、销售等棉纺产业的全产业链以及300多人的研发队伍,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正因为品牌过硬,金号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在整个行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金号依然逆市飘红,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十二五”期间,茌平一方面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先后对包括“传统”和“新兴”在内的20多个行业进行转调。
如果把以行业为界别的转调称之为“线”型转调,那么,以园区为载体的转型,则可称之为“面”型转调:“2246”工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2013年起,茌平县全力打造经济开发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区;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沿线两个经济隆起带,大力发展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建筑型材产业;着力培植纺织、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等4大百亿产业;冯屯家纺工业园、胡屯汽车配件工业园、菜屯木业加工工业园、振兴中小企业科技创业园、经开正泰科技孵化创业园、乐平PVC深加工产业园等6个特色园区快速成长,有力推动转调。
园区是平台,项目则是茌平转调的抓手。2015年,共有71个重点项目开工,其中65个列入全市“六百工程”,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均居聊城市首位。投资216亿元的信发集团6×66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机组;烟尘排放小于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小于3毫克/立方米,技术含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赞誉“技术高、用煤少、排量小、成本低。”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回报。“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确定列入聊城市的重点项目,项目个数、完成比重、完成增幅一直保持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全县规模以上企业44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0亿元,年均增长23.4%,利润118亿元,年均增长20.6%,利税148亿元,年均增长20%。全县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家,市级工程实验室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传统产业的改造率达到98%以上。
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是茌平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十二五”期间,围绕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六个重点产业,编制了《茌平县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连续5年实施“十大服务业工程”,建立农家超市500余家,城乡一体化商贸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全县拥有专业货运运输企业40家,拥有大型货车6000部,实现运力18万吨。“中国圆铃大枣采摘节”、鲁义姑祠、唐槐公园、金牛湖景区等加速文化产业的新突破。
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活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须深入地激发活力。如何做到?答案:改革创新。
回顾“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看,都是茌平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之一。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责任担当,茌平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勇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许多做法值得点赞。
早在2012年5月,县里就启动了行政审批“瘦身”行动:原有58个行政主体缩减至42个;各主体设立专门行政审批办,将分散在189个科室、279名分管领导手中的审批权全部向该办公室集中,其他科室不再具有审批权。在此基础上,42个审批办成建制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以窗口审批专用章取代原有公章,将审批权全部下放窗口“首席代表”,一般事项,可当场拍板;较复杂事项,则由他们协调、督办全程负责。
2014年12月31日,又在对全县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布《茌平县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明确了政府366项审批事项。2015年12月21日,县里再次“瘦身”,取消4项行政审批事项,另有9项被“冻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则全部取消。
“瘦身”的同时,内部流程的再造也开始提速。2015年4月,在聊城市率先推行“国地税联合办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工商、质监、税务等审批资源,设立起3个综合受理窗口,通过“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核发一照”的登记形式,将申请人分别向原工商、质监和国税、地税4个部门提交的申请材料“打包”,实现企业登记的“三证合一、一照三号”。2015年9月29日,又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采用18位社会统一信用代码编码规则,推出了“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由此迈进“一照一码”时代。
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善了“审批难”。2015年,政务中心办理审批事项5万多件,单件平均用时缩短到1天,创造出办件“零差错”和客户“零投诉”两个记录。而全县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个数比年初,分别增长3288户、578家,增幅位居聊城前列。
考核是干部工作的指挥棒。茌平政绩考核改革发生在2012年初:以往“一刀切”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方案”被“差异化年度目标考核方案”替代。14个乡镇(街道)根据不同镇域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分成4个小组,一组综合实力最强、二三组次之、四组最弱,实行“升降级”:同组中年度综合考核末位乡镇(街道),次年分别降入下一级小组管理;下一级小组年度综合考核首位乡镇(街道),次年分别升入上一级小组管理。
同时,在指标体系设置上,坚持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民生建设、党的建设等4大项25个共性指标,实行分组考核,同组同考;农业、工业、服务业3大项20个个性指标,按每个乡镇的不同权重,实行“一镇一卷”。考核改革放大比较优势:全县已涌现出杨屯棚菜、菜屯木材等14个特色板块,财政收入过千万的乡镇由2个增至11个。
农村改革也开始破题。“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累计流转土地达到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5%。
犹如孪生兄弟,改革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创新作为基点,依靠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是近年来茌平发展的突出特点。
针对“企业研发没人才,高校成果难转化”的现状,县里启动了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行动。摸排出80家企业的120余项技术合作需求,先后向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70多所大学发出“英雄帖”。经双向选择,90个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教授与8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每年给“教授们”负责的90个实验室定向拨付研发经费,学术成果归大学,使用权归企业。
颐和塑胶就是“校企联盟”的受益者。早在2013年,青岛科技大学塑料实验室高其瑞教授及其团队就承担起帮助颐和塑胶开发新材料的重任。几经攻关,高教授就开发出氧指数、弹性、硬度等完全符合欧盟标准的环保阻燃复合型材料,结束了青岛海信日立、上海三菱等中日合资企业空调密封件,完全靠日本进口的历史。2015年,企业又拿到日立、三菱两家企业700多万元的订单。
五年来,一批像颐和塑胶这样的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其背后,是茌平创新体制改革的强力推进。制度设计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新政频出;具体操作中,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等衔枚疾进,一大批拥有专利技术和发明创造的小微企业蓬勃生长,2015年,全县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0%多。
在共享发展中憧憬未来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发展的本义。
早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茌平县就作出承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开局到收官,每一年县里都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办好民生“十件实事”,“不避民生难题,直面民意关切。”
扎实的基础工作,收到长远之效:全县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在全省前列,参合率99.6%;2400多位农村孤寡老人实现集中供养,年均新增就业人数1万人;全县共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6处、市级规范化学校23处,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级和省级验收,成功举办全国首届“阳光读写”现场会、第二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教学创新示范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困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共同组成幸福茌平最美的元素。
收入也逐年看涨。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8元,年均增长1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58元,年均增长13.89%。
文以化人彰显“正能量”。县财政先后拿出10亿多元,建起县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体育场,全县每年平均送戏下乡500多场、电影8000多场。“送文化”不忘“种文化”,县里先后扶持起6个剪纸镇、4个画匠村,并组建起196支村级文艺队伍,全县长年参与文艺活动的群众达到1万余人、文艺骨干超过2000名、农民编导创作人员不下300人。
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茌平跻身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县。涌现出1个全国文明单位、16个省级文明单位、37个市级文明单位。
空气和水也是公共产品。“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完成新造林面积6975.9公顷,森林覆盖率增长3.48个百分点。全面推进治污减排工作,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华鲁制药燃煤锅炉脱硝工程建成运行,信发集团燃煤机组“上大压小”和脱硫除尘升级顺利实施,对多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茌中河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等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顺利实施,河流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全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茌平金牛湖湿地公园和茌平森林公园跻身“国家级公园”,振兴街道、冯屯镇、贾寨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温陈街道、乐平铺镇、胡屯镇入围省级生态乡镇。
背倚“十二五”的丰厚家底,未来值得憧憬。“十三五”的茌平,瞄准“两城两区四基地”的战略定位。国家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城市、“一区一圈一带”商贸物流重要节点城市、“一圈一带”科学发展先行区、鲁西能源建设先导区、国际高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省会城市群休闲度假基地、鲁西平原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面对这张蓝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一定能继续走在前列,一定能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新闻推荐
△青岛金融街△CF40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招生说明会1、2014年2月10日,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成为我国唯一以财...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