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随着城市化加快,越来越多的老人“逆向迁徙”,跟随儿孙到城市过年。□本报记者隋翔宇
大年夜零点前的爆竹声,来得比以往晚了些。
初一拜年才知道,好几户人家春节都在城里过。在城里过年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现在50多岁的这个群体。
记者所在的村子属栖霞市,有500多户人家,“60后”占到1/4多,其中在城里过年或临时回村过年的,又有1/3左右。他们进城的理由大致相似:照顾孙辈。
“60后”曾是村里的骨干群体。在村里,他们学历大都在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凭就算是“高级知识分子”,缺乏适应现代化的技能和本领。除高考之外,他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途径进入城市。几十年延续下来的农村生活,让他们成为乡土传统的最后坚守者。
栖霞以苹果种植为主。父亲说,他们那代人,基本是上世纪80年代结婚,虽然在农村,但赶上了计划生育,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为一个孩子拿出购房首付,果农中不少人可以做到。
这些年,“60后”的孩子们不少在城里安了家,娶妻生子,他们也由此升级为祖父母,成为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为照看孙辈,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开始尝试融入城市。这一过程,也经历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生活碰撞。
离奶奶家最近的那户人家,儿子、儿媳都是青岛的上班族,没空照看孩子。女主人先到城里住下,后来又喊上自己的丈夫。
说起来简单,下决心难。听奶奶讲,我的这位伯伯进城前颇有顾虑,常对人“抱怨”:进了城谁也不认识,感冒买药找哪个赤脚医生?借个工具敲哪个邻居家的门?吃个蔬菜还要买别人的,一想就头疼。
这位伯伯的邻居当初也遇到过同样的烦恼。他们的孙女今年3岁,孩子1岁时两人来到烟台市区。开始男主人很不适应,隔三差五回村住段时间,在城里也只是在屋里闷着。两年后,他在城里的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春种秋收”的农民变成“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对他而言,城市生活已经习惯,农村的屋子现在更像是“老家”。
虽然户口仍然在农村,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打工的都是背井离乡,而我儿子在城里有房,这里也算是我的家,就算一开始适应不了,也总有个落脚的地方。”他这么想。
乡村过年习俗谁接棒
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隋翔宇
大年初一凌晨,稀疏的爆竹声中,在栖霞市东部的一个山村,记者小睡中被父亲喊起,放鞭祭祖,吃完年夜饭之后,开始上街拜年。
在老家过年,村里老人们传下来的一种说法,早放爆竹的人,新年会有彩头。不少性子急的人,新春钟声敲响之前就准备开了,甚至提前半小时就出门“开火”,而接下来,整个山村很快就全是爆竹声。
可今年回家过年,爆竹声听起来就有些不同了。从0:30到3:30,记者竟然得以“小憩”了三个小时,期间的鞭炮声稀稀拉拉入梦来。
初一拜年,奶奶家那条小胡同共住着6户人家,有3户的门口没有亮灯笼,门前的地上没有爆竹放过的红屑。这几户人家都是记者的叔伯辈,50多岁年纪的他们相当恪守传统,此前每逢过年都是祭祀、放鞭的主力。可他们今年去哪儿了呢?
他们进城了。
奶奶总是念叨,也不知道邻居家的叔叔、伯伯在城里过得怎么样。这么多人不回来过年,村里冷清了。邻居家那位伯伯,进城过年则挂念一件事。出发前,他特意叮嘱在村里的四弟,一定要供起家谱,祭拜一番。
对春节的种种礼数和仪式,我和同辈人仅能略知一二,要说操作则是压根不懂了。老人们偶尔也说,明年这些事就是你们的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学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实施房地产去库存行动”作为今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六大行动”的第一项。记者获悉,该厅正在调研论证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购房的政策办法,省...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