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丰报道图为低矮破旧的板桥坊村平房,路口随处可见垃圾和脏水。□本报记者赵丰
“城中村”、“贫民窟”、“青岛市最早的自然村之一”,这些称谓属于同一个村庄——青岛市李沧区板桥坊村。
板桥坊村的居民们反映称:“板桥坊村房屋低矮破败,环境脏乱差,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政府很早就有规划要拆迁改造,为何迟迟没有动静?”而看重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人们则认为,青岛市有名的“卡子门”旧址就在板桥坊村北,应当予以保留维护。
等待拆迁的“城中村”将何去何从?
“衰老”的“城中村”
1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兴城路南侧的板桥坊村。不同于周围的楼房,板桥坊村的房屋全为低矮的平房,且密集破旧。
“这些房子很多已经50多年了,最老的已经存在近百年时间了。”板桥坊村的居民胡庆(化名)说。
记者看到,这里不少平房墙壁出现了大面积脱落的现象,里面的砖块也显现出来,而且有的红砖已经风化,开始出现倾斜。
“很多房间已经破损得十分严重了,雨天还会漏雨。”胡庆说。
在一户居民家中,记者看到房屋屋顶虽经过重新粉刷,但裂痕仍然露了出来。
从房间里面分出的水龙头下,则挖有一条不深的水沟。“村里没有挖下水道,这些水沟是排水用的。”顺着胡庆所指,记者看到板桥坊村胡同里多存在这样的水沟,居民的生活污水就是通过它直接排到村里的主要街道上,在寒冬里不一会儿就结成了冰。
“虽然是水泥路,但一到冬天街上就很难走,全是冰,只能从别的胡同里绕着走。”70多岁的张奶奶说,“几年前没有修路的时候,更是坑洼不平,还经常有积水。”
据受访的板桥坊村的居民说,现在板桥坊村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搬出去了,住在这里的只有少数板桥坊村里的老年人,大部分是外来的租户。
“城中村”成“贫民窟”
“出租板桥坊村平房两间,有简单家具,月租150至200元。”板桥坊村随处可见这样的出租告示。对外来的租户来说,板桥坊村房屋的低价位租住价格,是他们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
“这里虽然配套的生活设施不全,但租金很便宜,十分抢手。租住在这里的多是外来的农民工、小商贩。”板桥坊村附近的一位房屋中介说。已在板桥坊村租住多年的张强(化名),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些不便。
“院子里没有卫生间,晚上上厕所的话还要顶着寒风跑到外面的公共卫生间。因为天冷,一些人会想办法就近解决。”张强说,“冬天没有暖气,只能烧炉子取暖。为了保暖,一般还要将窗户用塑料纸包上。自来水管经常上冻,吃水都困难。”
除生活不便外,由于板桥坊村人员居住十分密集,这里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在一名租户房间内,记者看到两间共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插座、线路、电器十分混乱。而据该名租户称,这样的情况在这里十分常见。
而让他感到后怕的是,去年某租户在不足20平方米的院内,存放了8个满装的液化气罐,且罐体锈蚀。所幸,经举报后,相关部门进行了查处。否则,一旦在人员如此密集的区域内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板桥坊村将何去何从?
“前几年在这里居住的板桥坊原住民还有不少,慢慢地很多人因为受不了如此差的生活环境就搬出去了。”胡庆说。
对板桥坊村的村民来说,拆迁是他们心中的迫切愿望。“板桥坊村要拆迁了”的消息,也已经传了十几年了。
据了解,2000年板桥坊村就冻结了户口、房产,进入了拆迁程序。2012年政府相关部门就指出,板桥坊村等位于城区的村庄与城市周边环境很不协调,居民居住环境很差,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板桥坊区域规划,力争早日启动拆迁。
“但直到今天,拆迁却一直没有动静。”受访的板桥坊村村民表示。
与板桥坊村居民焦急地等待拆迁不同,一些看重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人则认为,板桥坊村有约400年的历史,基本保持着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青岛市有名的“卡子门”旧址就在板桥坊村北,这些都是城市记忆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类传统村落越来越少的今天,应当予以保留并进行维护,至少要部分保留,甚至可以开发成类似“北京四合院”的旅游项目。
一边是村民因居住环境恶劣等待拆迁,一边是文化群体呼吁保护传统村落,长期等待拆迁的“城中村”将何去何从?
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板桥坊村目前暂无拆迁改造计划。即便是板桥坊村能搞开发改造,项目也只能是建多层,不能建高层,村民肯定安置不下。虽此前有开发企业介入,但经测算,改造成本无法平衡。目前,有关部门正加紧磋商,力争加快推动板桥坊村搬迁付诸实施。”
但板桥坊村的村民们则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切实重视民生需求,科学规划,让等待拆迁的“城中村”有个合理的归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忠运2月6日下午6点,外甥涛涛打来电话,言语中带着兴奋:“没事了,舅,在火车上回家呢。”我终于松了口气:涛涛的讨薪之路终于告一段落。涛涛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年仅23岁已...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