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爽
随着全国两会临近,养老话题再度受到关注。一组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3500万。如何让这类人群“老有所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通过保险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北京、青岛等地已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尝试。而从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已有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自治区)在2016年的重点工作中提出要设立长期护理保险。
其中山东提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多地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比如人保健康青岛分公司与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正式签署《青岛市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委托经办服务合同》,承保青岛市243万职工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
但整体而言,目前的试点还很少。相关的保险产品与35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支持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应当成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这五大基本保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五大基本保险之外增加长期护理保险,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社保费用无疑都将进一步增加。如何在不增加、少增加各方负担的情况下,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依然是个难题。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共同出资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林宝曾撰文指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建立政府补贴、保险缴费和使用者负担“三源合一”的筹资机制。其中,保险缴费应该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建议其占比为60%-70%,可由雇主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承担。不过,使用者负担比例不宜过高,建议其占比在20%以下。
新闻推荐
□记者刘培俊报道本报泰安讯日前,泰安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创新工作思路,确保今年首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实施推进“三个一批”工程。壮大一批骨干外贸企业,培育一批高水...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