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盛行的年代,催生了一批有梦想的连环画画家,青岛也不例外。郭士奇的《阿Q画传》得到徐悲鸿的盛赞,房绍青的《金玉奴》《杜十娘》成为一代经典,连坛快手“三剑客”王启民、刘泽文、王大义奉献了48本之多的连环画册,项维仁、蒲惠华等人,在连环画界都颇有名气。为了还原青岛连环画家的真实人生,记者专访了画家窦世魁。他不但绘制了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作品,还影响了家里的兄弟姐妹,甚至弟弟妹妹的同学们。近日,记者来到了劲松七路窦世魁先生的住所,恰巧,以他为封面大照片的杂志《中华国礼艺术》刚刚寄到,正如他的挚友郭士海先生所说“一世耕耘老弥新,墨彩声名动远邨”。在窦世魁和他的弟弟、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窦世强的生动回忆里,我们可以窥到一代连环画家成长起来的曲折和不凡。
书摊上冉起画家梦
“我小时候接触连环画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当时的娱乐方式很少,大人一般看黑白电影,儿童则以连环画为主”,窦世魁告诉记者,当时的连环画主要介绍中外文化,图文并茂,在中国非常盛行。和当年的众多小朋友一样,窦世魁的连环画生涯是从小人书摊上开启的,“放学以后,就到租书的长条板子摊位上,挑几本连环画看,看完了才回去写作业”。当年,窦家住在台东,小人书摊铺就了窦世魁的绘画之路,也影响了排行第十的小弟窦世强。
窦世强告诉记者,家里一共兄弟姐妹十人,年龄相差很大,“六个姐姐三个哥哥。哥哥说的小书摊,直到窦世强小时候还有,窦世强出生于1958年,比二哥小了16岁。“书摊在仁和路南山市场附近的马路边上,好几箱连环画,拉开摆好,厚一点的两分钱一本,薄的一本一分钱,你先选书,选完后他根据薄厚算账,然后就坐在小板凳上看,看完后再还给他”。这样的小板凳,为很多像窦世魁、窦世强这样的少年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采访时,窦世魁的同学、青岛书法达人郭士海教授也在现场,聊起连环画两人滔滔不绝,“钱笑呆、陈光镒、赵宏本、贺友直”这些人对他们来说不亚于武侠界的金庸,文学界的莫言。“当年的连环画主要以文学故事、神话故事为主,像四大名著,还有延伸出来的比如《水灌七军》《黛玉葬花》等,以及王度庐的小说”。在他们看来,看连环画比单纯地看文章印象要深刻,也促成了他们的文学兴趣。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开始专门寻找名家作品,看他们的画风和故事,照着临摹,并一起走上了艺术专业殿堂——青岛艺专。
毕业后,两人又一起分配到美术设计公司,1962年后,青岛充实金融界,窦世魁调入银行。
病床上绘画终成名
“我取岩松斋为号,因为我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吹到了金融界,在我周围都是打算盘的、抄报表的、点钞票的、收金银的,我和他们格格不入,就像在岩石缝里扎根成长”。那个年代,人如一粒尘沙,被迅速裹挟在涌动的时代里。窦家的背景复杂,窦世魁的姨夫是原青岛市长沈鸿烈,父亲就职于市财政局。然而,窦世魁是幸运的。1966年,新婚之后,窦世魁被从台东银行调入总行,因为各大局为了配合中央出宣传栏,他被作为重点人才引进。一纸权威调令,把窦世魁的过去模糊了,人们不再追究他的出身。也就是在这一年前后,窦世魁与连环画结缘。
“开始,我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些连环画,主要发表在富春江画报上”,如此一段时间后,窦世魁成为画报的专栏作者,不过当时多为义务性质,几乎没有什么稿酬。
“我的第一部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国境线上》,是我在病床上完成的”,这让记者非常吃惊,很难想象,一代连环画名家,在岩石夹缝里挤出了影响几代人的连环画“青松”。《国境线上》是窦世魁独立出版的“处女作”。“当时单位知道我业余画连环画,就开大会说我走白专道路,当年我和妻子住在职工宿舍里,为了防止我继续下去,一下班,科长股长过来跟我聊天,坐到晚上9点来钟才回去。他们一走,我赶紧进行创作,所以他们看我出了那么多连环画,都非常惊讶!”那时,窦世魁白天要上班搞宣传栏,晚上等家里人走了,偷着创作连环画,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星期天干脆闭门不出,妻子出门买菜在外面锁上门,让我安心创作,她就像个地下工作者”。由于太过劳累,窦世魁患上了肝炎,住进了栖霞路感染病院(已拆除),“医院里是座日本房子,窗台不高且宽,我依着两个枕头,把窗台当书桌创作”。
从1974年到1985年,因意外撞伤眼睛后停笔,窦世魁创作了10多年的连环画,可以说,每一部作品都呕心历血。
“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脚本,牢牢记住情节,随手画些简单的构图,晚上下班等大家都走后,进一步塑造刻画,此时就已经形成准确的铅笔稿了,周末如果构图简单的话,可以一下子画七八张,但如果这一页是千军万马,则一天画不了一两张”。提及画连环画的初衷,除了喜爱这门艺术外,“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在连环画界逐步有了名气后,窦世魁也陆续收到了稿费,在稿费级别里,他属于最高一级的,“有一张5块、6块的,我画一张给7块钱”,这样一本百十来页的连环画,就能有700来块钱的收入,“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块钱,一个人一月的花费在8块钱左右”,所以,在当时,窦世魁逐渐成为弟弟窦世强眼中的有钱人。
之后,窦世魁的名字在连环画界走红,获奖无数,并获邀到上海参与创作上下五千年系列。这一次,他亲眼见到了崇拜已久的赵宏本、贺友直、王亦秋、华三川、戴敦邦、陈光镒等名家。这次会议之后,窦世魁分到文成公主的主题,项维仁分的是唐太宗。于是,《文成公主》出炉,“最近人民美术出版社又联系我重出这本连环画”。
窦家兄弟皆擅书画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连环画画家就像导演,需要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构建场景。比如出版社给我《岳云》的文字脚本和内容梗概,我需要研究清楚宋代的服装、家具、官帽等,才能进行创作”。窦世魁佳作频出,粉丝众多,至今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寄连环画到他家,拜托他签字。
窦世魁和爱好书法的哥哥窦世杰也影响了弟弟窦世伟和窦世强,四兄弟个个能写会画,窦世强的代表作《画说青岛老建筑》的功底,也来自于跟着哥哥学连环画的经历,“可以说没有连环画的积累,就画不出钢笔老建筑画”。那么,强悍的艺术基因来自哪里?窦世强告诉记者,爷爷喜欢画画,“爷爷当年在潍坊专门给庙宇做装饰装修美化,比较有名”。窦世魁还专门提到了母亲的聪慧,“母亲是大家庭出身,小时候经常给我们讲古典文学故事,比如岳母刺字。她心灵手巧,剪纸缝纫手工样样行,她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大”。
如今,各种中外绘本、漫画已经取代了连环画,连环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窦世强感到有些遗憾,他说当年的连环画都是中国绘画界出类拔萃的人物,“随便拿一页连环画出来,都是优秀的独立作品。而现在画一幅画就能卖不少钱,便没人再愿意费神费力再画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连环画了”。回望童年有连环画相伴的岁月,窦世强心存怀念,他认为连环画包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文/本报记者张文艳
《龙宫奇遇》(1981年)
《怒斩关平》(合作,1983年)
《火牛阵》(1982年)
《唐赛儿》(合作,1977年)
《杨文广》(1983年)
《胭脂》(1980年)
窦家四兄弟窦世强供图
窦世魁简介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号岩松斋主,1942年生于青岛。荣获中国文联百杰画家称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届东方艺术展唯一特邀画家。擅长中国画人物,兼攻山水、花鸟。连环画主要作品有《国境线上》(1974年)、《怒捣大成殿》(合作,1975年)、《唐赛儿》(合作,1977年)、《在大熊猫的故乡》(1979年)、《文成公主》(1980年)、《胭脂》(1980年)、《悟空独闯麒麟山》(合作,1984年)、《古代少年英雄传奇》(合作,1985年)、《岳云》(合作,1985年)等。
1975年,窦家全家福,后排从左到右为二哥窦世魁夫妇、大哥窦世杰夫妇、三哥窦世伟夫妇,二排从左到右为窦世强与6位姐姐,前排为窦家父母和第三代们。
新闻推荐
孕妈公益大讲堂,邀您来参加 今下午两点在东仲社区服务中心举行,快快报名
本报5月30日讯(记者罗雅楠)如何轻松面对怀孕生产?怀了二宝,孕期饮食又该注意啥?针对二孩政策放开后孕妈妈们需要面对的保健问题,本报联合各街道推出“美赞臣·新妈妈宝贝成长计划”大型公益讲...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