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西镇感旧录(一)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6-05-31 18:39   https://www.yybnet.net/

□王灏远

我从小生长在青岛西镇著名的大杂院——“十大平民大院”中的一个大院里,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这里有我许多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美好而伤感的回忆。多少年来,许多鲜活的人物和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场景经常萦绕在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很早就曾发愿把这些往事记录下来。

那时的天似乎那么蓝,有时会回味这样的情景:下午从东平路上红旗电影院走出来,走在云南路下坡上可以看到远处建在丘陵上的高低起伏的房子,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四川路上抬头就能看到后海,碧蓝的海上有轮船、还有大大小小的帆船。

现在西镇的房子建得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像一片高大的、灰头土脸的水泥森林,没有了往昔的那种韵味。

想起当年西镇的情景,得了两句诗:“西岭观落日,后海望归帆”。虽然平淡,但正是我记忆中的老西镇平淡而真切的市井生活。平淡中的西镇不乏精彩故事。

大杂院印象

小时候的西镇没觉得多么破旧,大杂院里没人盖小房,至多门口垒个不大的煤池子;夏天会有人家搭起个遮阳的席棚,叫“厦子”,夏天过后就拆掉了。那时邻居们都挺守规矩。大家疯了一样起二层,占地盖厨房、垒小屋,把院子搞得拥挤不堪,似乎是1975至1976年之后的事了。大概是批判马寅初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口急剧膨胀的结果吧。

小时候大院里是一排排还算整齐的平房,每家房子大约占地12平方米左右,也有个别略大的。临胡同有一个带金属门环的对开老式木门、一组对开的三格玻璃窗;上面有吊铺,吊铺的顶棚沿屋脊而下,高的地方很高,矮的地方地板凸起,形成一个小床,小床上方是个高起的老虎窗,我们叫它“天窗”。我很小的时候还在天窗外养过布噶(青岛方言:鸽子)。连接吊铺的是倾斜角度很小的、近乎垂直的木楼梯,一边还带着扶手。这种木楼梯,生人会视为畏途,我小的时候却能上下飞奔自如,而且似乎从未失手。

大院在账房(老人沿用的旧社会叫法,就是居委会办公室)前面有个小广场,叫“账房前”,是街道召集开会的地方。平时小伙伴们会在这里踢沙布袋、跳房子、或者打“棒球”。那时所谓“棒球”其实是用沙布袋改装的,填充棕毛和棉花,用手扔;也需要守擂,擂的位置叫“家”。日本人善打棒球,这种棒球不知是不是日本统治时期流传下来、经过西镇人改良的?

青岛号称“足球之乡”,踢球的人多,西镇大院的孩子也不例外,大都在马路上踢。那时车不多,夏天两帮小孩各自在马路上摆上两块砖头或书包当球门,光着膀子疯跑追球。踢得水平高的也有,我住的院儿里从50年代起走出过好几位足球明星。

那时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不高,并不觉得住在大杂院是件丢人的事。同学中大部分都是大杂院的邻居,个别男同学如果有对大杂院稍有不敬,就会招致其他男孩儿群起而攻之的一顿暴揍;女的会招来一场拐带上十八辈祖宗的恶毒臭骂。就是生活不太方便,二三百户共用三个大茅房(公厕),一个水龙头。大杂院的孩子通常十来岁就学会用扁担挑水。

当年大杂院邻里关系往往很融洽,大家近乎敞着门过日子。谁家有什么摆设和家具几乎都是公开的;谁有几身衣裳别人都很清楚;谁家做的什么饭邻居都知道,夏天还像展览一样支张小桌在门口吃饭;哪家包了包子会给对门儿送几个,他家包了饺子再给你家送一盘;孩子挨父母揍,只要用足够大的力气喊,就会招来不止一位的邻居爷爷奶奶来劝解;夫妻吵架,更会招来一屋劝架的;婚丧嫁娶如果没人主动登门帮忙,是件很丢人的事,说明这家人人缘儿太差、不嘎伙人(青岛方言:不团结人),老人说这种人都是“天棚上开门(就是平时不交往人的意思)”。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郭德纲谈北京老规矩”,《老规矩》竟然成了2014北京高考作文题。其实西镇的老规矩也很多,有些和郭德纲说的北京老规矩很相似,而且还很传统。

我记得老人要求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小孩不许翘二郎腿;大人说话不许插嘴;不许犟嘴;吃饭要长幼有序,小孩绝对不允许先吃,有老人在,得等老人拿起筷子说:吃吧,才能开始;过年时,女人通常不上席;吃菜只能吃自己眼前的菜,而且只能夹自己这半边儿,不允许站起越过大半个桌子夹菜,不允许在盘里乱翻,否则会被骂为“吃食种”;吃有吃相,不允许吧嗒嘴、不允许急速扒饭,否则视为像猪;左撇子上席会和邻座打筷子,不允许左手拿筷子;不允许端着碗到处溜达着吃饭,因为那样像要饭的;绝对不允许在一碗米饭上直愣愣插双筷子,那像丧事上插的香。

小孩如果犯了,轻则一顿呵斥,重则一个大耳刮子。我天生是个左撇子,小时候每当习惯性地用左手拿筷子时,都会被父亲无声地用筷子在手背上冷不防地抽一下,就这样硬逼着改了过来。

老人还有这样的禁忌:敲别人家门不能问“家里有没有人?”要问“在家吗?”“家里没人”老人的理解是后继无人、是绝户了的意思。所以这样问不仅不礼貌,而且非常犯老人忌。

进入腊月门儿,说话就要小心了。不能在老人面前说“累死了”、“冻死了”这类带不吉利字眼儿的感叹语;过年煮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过年西镇的拜年话要说“五叔、五婶子,恁过年过得好?”回答通常是“好好!恁也好!恁全家都挨(西镇老人的词汇,都和全体的意思。“都挨”连读发“duái”的音)好!”

作者简介:

王灏远,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青岛人,从小生活在西镇。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著名房地产职业经理人、地产策划人,自由作家。王灏远先生撰写的、近期即将出版的11万字《西镇感旧录》一书,以随笔的形式,用简洁诙谐的笔调和白描的手法,展现了70年代老青岛、老西镇鲜活而真实的市井生活长卷。该书小部分章节在网络平台发表以来,引发广泛关注和社会热议。现经作者同意,将网络已发布部分于本报连载,以飨读者。

新闻推荐

为准备演出,夜里经常失眠 寿张路社区合唱团团长王秋菊认真负责,带领合唱团屡获大奖

王秋菊(右二)和合唱团的队员。今年63岁的王秋菊是寿张路街道合唱团的团长。自从2011年成立寿张路街道合唱班后,她就凭着一股勇气带领这个平均年龄76岁的合唱班出去练习、参加比赛,让这支...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西镇感旧录(一))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