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才
王兆君■编者按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既是学子们努力拼搏的舞台,更是每个人青春的记忆。每个年代的高考都有独特的时代记忆,每个人的高考也伴随着各自难忘或有趣的经历。这些经历或许可以给考生一些提醒,或者帮助考生舒缓压力。即日起,本报推出“高考那些事儿”栏目,选取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1977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对于参加过那一年高考的人来说,高考也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今年的高考又一次来临,让我们也跟随青岛的老教授们,一起感受1977年的高考之路。
■出镜人物1:刘增才
从妻子书信中
得知高考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应该会在农场生活一辈子,和现在的人生轨迹完全不一样。”谈起1977年,刘增才教授说那次高考让他一辈子都觉得荣幸。
1966年,刘增才作为青海建设兵团中的一名青岛知青奔赴大西北,当时青海建设兵团的农场主要分布在青海西部格尔木、马海等地。“那里海拔接近3000米,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我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荒造田,建设家园,一去就是十几年。”刘增才说,到达青海之后,就没有想过有一天还会返回青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一样的下地种田。“当时的生活很枯燥,我就想办法找来一些书看,但没想到看过的这些书还为我之后的高考积累了一些功底。”
在青海的那段日子里,刘增才与青岛老家的女友一直是书信联系,两年才能回青岛一次。直到1977年元旦,刘增才与女友结婚。“当地的交通、信息都很闭塞,一个周只能送过来两次信,外面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后来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刘增才还是从妻子的书信里得知,那时已经是1977年11月中旬了,距离12月的高考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当时要离开青海非常难,我不愿浪费任何一个机会。恢复高考第一年,只要条件符合要求都可以报名。所以十年来想要参加高考的人,一下子都出来了。报名的人非常多。”虽然恢复高考第一年也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多门考试学科,但对于只读到初中,没上过高中的刘增才来说,数学无疑是难度最大的学科。
为了学好数学,刘增才等五名青岛知青费了好大劲儿才借到一套完整的数学教材,由于时间紧迫,五个人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挑灯夜读,几本书轮流交换着复习。“我上初中那会儿就非常喜欢数学,复习起来并不困难。”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刘增才的高考数学考了90分(百分制),总分是整个地区的第二名。
尽管成绩较为理想,但刘增才的录取之路并不平坦。“因为那是第一年恢复高考,大家对此前的生活仍然心有余悸,所以在选择专业方面很谨慎。尽管我喜欢数学,但是考虑再三却填报了广东外语学院,准备学习外语。”刘增才说,没想到当时语言类专业的年龄限制是25岁,已经29岁的他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
在等待调剂的过程中,刘增才为了上大学放弃了去宁夏工作的更好的机会,最终等来了青海师专的录取通知。考上师专的刘增才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第二年他就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数理逻辑专业的研究生。1981年,刘增才研究生毕业,终于回到了青岛,与家人团聚。成为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的一名老师,在海大奉献毕生,直至退休。
■出境人物2:王兆君
为高考放弃
铁路工人“光环”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三级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兆君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和与家人的斗争之后才报了名的。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的时候,家在黑龙江省海伦市的王兆君已经接了父亲的班,在哈尔滨铁路局第一工程段当工人。“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还不如工人,很多人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好好当一名工人呢。”王兆君告诉记者,当时反对他参加高考声音最大的就是父亲,因为王兆君兄弟姊妹6人,王兆君用了家里唯一的接班名额,成为一名工人,还能给家里挣工资。如果去上学,这些就都没有了,“但考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所以考虑再三之后,我还是报了名。”
报完名之后,距离高考也只有1个月的时间了。王兆君白天在单位里修铁路,晚上就在车厢宿舍里加紧复习。
“等录取通知书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会不会往家里寄录取通知书,我就一直等着,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信儿。后来我准备去考点问问,结果在校门口发现,原来录取名单已经贴出来了。一张大大的黄纸,上面有我的名字,开心得不得了。”王兆君最后被东北林业大学录取,毕业之后顺利留校,曾先后任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书记、院长等职。虽然在母校成绩斐然,但是王兆君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2007年,已经50岁的王兆君调入青岛科技大学,并任青岛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文/图本报记者孙雅琴
1977年12月10日,紧闭了十年的高考大门终于打开。570万人在这一年重新走进考场。这一年的高考,也被誉为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1977年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根据资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考生众多。这一年的高考是13个年级的考生一同走入考场。另外,参加考试的人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大。有的人刚成年,有的人孩子都已经五六岁了。另一方面,录取人数极低。最终实际考生人数为570万人,最终录取的人数为272971人,录取率为4.8%。本报记者孙雅琴
链接1977年高考
新闻推荐
选美+演电影,花开两朵 第56届国际小姐青岛赛区昨启动,优秀选手将参演电影
世界三大顶级选美赛事之一的第56届国际小姐中国大赛青岛赛区于6月5日上午在青岛盛大启动。本次大赛由半岛传媒、城市信报、华夏时代传媒和盛世华雁影视传媒集团主办,大赛分为海选、初赛、复...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