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的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高绪亮摄本报6月3日讯(记者娄花付晓晓)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的青岛国际城市建设研讨会3日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海内外知名高校学者,共同就“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如何进行国际城市建设展开前瞻探讨。
本次研讨会为期三天,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同举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表示,中国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取得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前沿意识的学者和领导意识到,中国的城市化和社会发展应当具有国际最前瞻的视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中具有多年的先进经验,通过对国际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进行系统提炼和总结,结合目前“一带一路”进行国际化城市建设,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有着指导作用。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乔尔·科恩认为,本次会议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探讨内容涉及城市化、生态环境、人口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他强调当今政府应重视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知己知彼”,所以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应该紧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联系,并且经过适当的数据分析找出彼此间发展的契合点。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郭毅可同样认为大数据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他表示,目前各国都在进行以数据为中心的研究,通过数据科学解决医疗、教育、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前未曾想象的社会问题随之暴露,中国的城市国际化发展在结合如“一带一路”等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升自身实力,运用大数据来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
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城市规划中,作为沿海中心城市,“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大手笔、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长远目标,使得青岛在过去几年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得以一以贯之,保持稳定。
本次会议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供给侧创新、管理经验的总结与青岛国际化都市的发展及其社会政策创新管理的前景,系统进行本土凝练升级。通过本次会议,不仅能够加强同国外社会发展和城市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交流,也为树立青岛国际城市的形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推进国际城市战略瞄准五个重点
乘着“一带一路”的航船,青岛将扎实推进国际城市建设,当前一个时期的重点有五个方面:城市经济的国际化,在经济领域深度参与全球合作,让青岛的优势产业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中,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城市功能的国际化,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人才的国际化,围绕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优化人才环境,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到青岛创新创业。交流的国际化,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积极举办国际会展、文化交流、国际赛事等活动,传播青岛“好声音”。交往能力的国际化,提升青岛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国际意识,注重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同国际社会打交道的能力,让青岛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
用大数据讲述青岛城市故事
这次研讨会是一场国际化盛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和中国各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就社会管理、经济及大数据分析等问题进行探讨。这也是一次探讨如何将学术研究和政府行为结合起来的机会,国际经验以及青岛的成功案例都将在这里得到传播和学习。那么青岛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国际化建设?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1
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咋建先看人口流动图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郭毅可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化与人口流动,郭毅可团队选择上海作为样本,通过上海地铁票务数据的变化监测上海城市人口流动情况。他所在实验室建立了一个数据观测台,目标是能够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大数据服务。据郭毅可介绍,目前的大数据呈现出四个发展趋势:一是从大到小,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二是从聚集到散,布局区域块、去中心化;三是从死到活,比如通过智能机器人实现无人驾驶功能;四是从英雄到众生,即数据的社会化创造。
郭毅可表示,大数据监控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人口流动图景。比如,河南通常是被认为是迁出地而不是迁入地,但是郭毅可团队对过去5年内100万家庭的数据监控显示,很多人从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迁入了经济相对落后的河南,并且实现了收入翻倍,其中有高铁的促进作用。在郭毅可看来,青岛作为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迁入地,“青岛渔业、服务业等产业也很发达,人口的流动和产业的发展对交通情况、基础设施建设都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数据可以服务于这些需求,可以成为讲述青岛“城市故事”的一种方式。
2
环境挑战
节能减排打造“低碳城市”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人口资源部副主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蒋耒文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未来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在城市人口总量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75%。蒋耒文说,“城市化需要面对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能源使用情况,另一个是气体排放情况,主要指二氧化碳”。城市化在持续发展,人口在增长,土地在扩张,城市人均建筑面积就需要提高,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建筑材料生产的需求,而这个生产过程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据蒋耒文介绍,目前青岛的能源密度在全球处于中间值,比北京、上海低,比伦敦、纽约高。节能减排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政治意愿和机制能力。近年来,青岛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扩张都对城市大气环境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包括到从2005年到2020年气体排放量降45%,将能源消耗强度降3.9%。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城市联盟C40曾表示,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单一方法。蒋耒文认为,青岛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作为国家级低碳城市的试点城市,需要通过诸多实操性策略,完成这一艰难挑战。
数说青岛国际化
216
目前,青岛与世界21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与64个国外城市缔结友城关系,与34个国外城市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1800多家海外商社、公司在青岛常设办事机构,常驻外国人10万多人。
600亿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亿美元,有12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248个项目。
700
青岛港与18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联系,去年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七位。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拥有国内外航线144条,其中国际航线24条。
3
制度创新
实现“失能人口”医养全覆盖
青岛市人社局副局长耿成亮介绍了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创新之处。医疗护理保险方面,青岛已经经过了十年探索:从2006年的老年医疗护理、2011年的医院专护,到2012年的城镇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再到2015年的城乡统筹全面覆盖。正在探索的“医养结合”制度包括养老保险、护理保险、医疗保险三个方面,以此实现老有所养、护有所保、病有所医。耿成亮认为,如果说“医养结合”是制度建设的核心,那么护理模式就是制度运行的基础。“失能老人”已经被视为与儿童、成年、老年健康群体并列的人口群体,针对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不同的护理需求,探索出了四种护理模式,其中医院专护是针对重症失能老人,社区(镇村)巡护则是针对农村失能老人。耿成亮说,“‘医养结合\’政策力图以多种服务方式实现‘失能人口\’的全覆盖”,目前已经有约4万失能老人享受到了“医养结合”政策带来的福利,能够有尊严地走完生命历程。
据耿成亮介绍,在没有财政投入,不增加单位和个体缴费负担的情况下,资金来源是通过优化调整医保基金支出结构来建立,即每年按一定比例从医保基金划入约8亿元,包括每年约5亿元的职工护理基金、以及每年约3亿元的居民护理基金。从近三年多情况来看,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两项基金的运行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耿成亮说,“医养难题要通过‘医养结合\’来解决,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个人家庭减负担、护理机构得发展、基金支出增绩效”。
4
财富管理
青岛跟美国东海岸的城市一样,有着好的气候、好的美食,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居住。”普信国际有限公司北亚区经理林羿介绍了美国退休金投资管理中大数据运用的新趋势,并对青岛建设退休金管理中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青岛建设退休金管理中心需要建立退休金管理制度,并且有安全网作保障,还要建立好的投资制度和投资中心,让退休金有更好的收益,比如投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股票、债券等,都要有更好的收益。
他提出把资产转移到下一代需要科学的法律体系,因此,建立信托法和信托基金都很重要,此外还要建立长期的护理制度、健全老年护理服务,对于退休金的财富管理还需要使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本报记者娄花付晓晓
新闻推荐
本报6月4日讯(记者刘礼智)6月4日、6月5日,著名纪录片导演徐童作品“亚洲放映会”青岛站,在良友书坊和明心堂书院开启。徐童的纪录片,关照这个时代的底层人群,记录他们鲜活、粗粝的个体生命,...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