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根本方针,这是党对工人的充分信任。因此,作为工人一定要精益求精,做领跑者而不是跟跑者,第二名也是落后。”今年66岁的“金牌工人”许振超铿锵有力地说。
1950年1月8日,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68年,只上了一年半初中的他,当了工人。1974年进入青岛港,当了码头工人。
随着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港口也迎来了大发展。当过搬运工、电工、门机司机的许振超,此时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桥吊司机。
立志当一个好工人的许振超开始勤学苦练。平时,他吃完饭就跑去练,晚上大家休息了他还在练。很快,许振超就脱颖而出。
1987年,许振超曾创出2小时卸载120个集装箱的纪录,当时青岛港装卸效率仅为每小时30多个集装箱。
但随后一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一次,桥吊突然坏了,国内没人会修。外国专家来后,不让港口工人看维修过程,12天拿走了4.3万元人民币,等于许振超当时10年的工资!“当时发誓一定要攻克难关,挺起中国码头工人的脊梁!”许振超说。
他一头扎进了攻关中。电路板只有书本大小,正反两面分布着2000多个焊点,线路细如发丝,若隐若现。他将电路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灯泡,在强光照射下,电路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他赶紧一笔一笔地绘制成图。拆卸电路板时,他把电烙铁插上电,温度合适时,迅速烫化板上的焊锡。他研究时加倍小心,如果一个点不准,几万元的电路板就报废了,可他的手好多地方被电烙铁烫得掉了皮,鼻子上的烫伤也是一块一块的。
为了看懂桥吊英文说明书,初中都没有上完的许振超从头学英语。“经常刚背完的单词转头就忘了,没办法,那就接着背。”许振超说.
1992年10月,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把自己摸索出的“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儿向队员传授。
2001年,青岛港在青岛市黄岛区准备建设新的集装箱码头,但桥吊安装迟迟没有进展。11月7日,原本只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的许振超临危受命,成了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
眼前荒荒凉凉,寒风刺骨,没有吃饭、住宿的地方,连喝水都困难。许振超找来一个集装箱立在工地上,当成办公室兼卧室,全身心研究桥吊安装资料,常常彻夜不眠。最后,他做出决定,推翻原来一件件往上安装的方案,改成地面组装成大件,空中大件对接。就这样,许振超在工地上指挥了一个多月……
12月31日晚6时30分,桥吊对接成功!工地上沸腾了!第二天是元旦,许振超没有吃早饭,又上了工地,因为桥吊还要调试。他安排好专人负责后才往家赶,进门后一下瘫倒在床上,一躺就是两天。
2003年4月27日夜,国际巨轮“地中海法米娅”轮靠港,需装卸3400个集装箱。许振超给大家鼓劲加油:“咱工人是码头的脊梁,一定为中国人争口气。”
8台桥吊一字排开,吊起8个集装箱几乎同时轻轻落下船来。鏖战6小时27分钟,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339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许振超激动地和队友们拥抱在一起。
2004年,许振超被树为当代产业工人典型,他的社会工作越来越多,作报告、演讲、授课……后来,许振超又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以及多个高校的客座老师。
在全国人大任职以来,许振超连续多年参与提了有关保障劳动者权利、待遇和职业技能开发的议案。“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和培养工匠精神的环境和土壤,就很难培育出工匠精神,必须让全社会真正尊重劳动者!”他说。
“每次外出回来到码头,看看工友还有和我相依为命20年的门机和桥吊感觉很幸福,出差在外时还真有些想这些‘老家伙\’。”他说。(据新华社青岛6月24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白晓宋弢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巨大的资金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6月21日—22日,“2016·青岛中国PPP论坛”在青...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