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帆
端午节发现老母亲被打
“看着老母亲遭了这么多罪,我特别埋怨自己。”6月9日,端午节,陈女士到位于市北区黄台路的百善老年公寓探望89岁的老母亲,发现老人的下巴和脖子有明显的淤青,陈女士立即拨打电话报警,120救护车把老人送到医院治疗。
在青岛市立医院,当天的诊断结果显示,老人肋骨骨折。记者从老人的病历上看到,医生初步诊断老人“头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四肢多发外伤”等,建议拍CT进一步接受治疗。
后来,陈女士在百善老年公寓的监控中发现蹊跷之处,一位护工曾多次对老人加以虐待。“这段是6月1日的视频,护工在给我母亲换纸尿裤的时候,非常粗暴,用力压她的胸口,还多次用胳膊肘击打我母亲的头部。”陈女士指着视频说——视频监控时间是在6月1日凌晨4:53。
陈女士很气愤:“我们家老太太年纪大了,小脑萎缩,生活都不能自理,怎么会有人对她下狠手?”她认为,护工的这种恶劣行为与养老院的管理脱不了干系。
目前,当事护工已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并被刑事拘留。
事后,百善老年公寓的负责人已经向一家人道歉,并送了两万元医疗费,后续事宜双方正在协商。百善老年公寓行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对于家属反映的韩老太遭遇“虐待”一事,他们也很意外,护工的所作所为是“个人行为”,老年公寓将根据警方调查结果处理此事。
护工行业如何规范
“再也不敢送老人到老年公寓了。”陈女士说,遭遇老母亲被打一事后,一家人仍然心有余悸,“不知道老年公寓是怎么培训的,竟然雇了这么不负责任的护工。”
老年公寓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位涉事护工从今年2月份入职,因为护工短缺,虽然他没有护工证,老年公寓看在他有经验的份上,就把他留下了。这位负责人坦承,老年公寓在管理上存在疏忽和漏洞,下一步将加强巡视和监控。除了配合民政、公安部门的调查,老年公寓还将引以为戒,加强管理,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老人被打事件发生后,护工行业该如何规范,再次成为岛城市民热议的话题。
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倩认为,护工伤害老人的消息频出,暴露出护工行业门槛低、从业者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等问题,不少护工职业素养有所欠缺。
张倩说,医院的护理工作只定位在输液、肌注、服药等执行医嘱的治疗内容上,病人的生活护理基本上是由家属承担,而很多病人的家属往往因工作繁忙无暇整天照顾亲属,故对护工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护工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没有确立,护工缺少资质认证和专业技能、没有健康硬性要求、缺乏有效管理。
“对于护工行业,职业化程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其整体规划力度不大,这也是导致行业规范缺乏的因素。”张倩说,目前,护工行业处于灰色地带,场上的护工,多是以中介管理的形式,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劳务派遣公司,中介只负责把护工介绍给病人,对于护工照看病人的过程,中介很难介入管理。而医院方面最多也就是提供这样一个需求平台,至于监管则无从谈起。
张倩建议,岛城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标准,统一免费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统一考核、统一发证;进行护工技能等级鉴定,护工持证上岗,并根据技能等级高低规范收费。
护工短缺成养老瓶颈
“从今年春节过后我们就开始招护工,可半年多时间过去了也没招够,现在招个护工比招医生护士难多了。”6月12日,即墨一家养老院的林院长告诉记者,今年养老院床位几乎爆满,她不得不考虑多招人手照顾老人,但实际上,现在医院和老年公寓里的护工,不少充当的是“保姆”的角色,只负责老人日常的饮食起居,因为需要医疗常识、紧急救助技能和营养学的知识,专业的医疗护理很难招到,可是,虽然门槛一再降低,但“用工荒”问题并未得到缓解。
“招人难不说,护工的流动性太大了,几乎每个月都有走的,很难留得住。”她说,青岛从事护工的人员年龄偏大,以45至55岁的从业人员为主,本地人从事护工的人较少,大部分从业者都是外地来青务工人员,并且,养老院的护工属于临时性的,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生病、第三代出生等都会成为辞职理由。
“护工这个职业一般人干不了。”林院长坦言,干护工首先得能吃苦受累,每天早上5点钟就得起床,每天干的也是打扫卫生、伺候老人大小便、冲洗老人衣物等脏活累活,而且实行24小时两班倒工作制,平时没有节假日。
在很多人眼中,护工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让很多从业者望而却步。“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护工行业地位和工资水平,就像月嫂的发展一样,从最初到城市打工的家庭保姆和护理员,发展为高级家政人员,工资都是时薪。”在林院长看来,市民对护工行业观念的改变,有利于护工行业整体水平质的提升。
新闻推荐
△爱心图书室近日,由青岛福彩捐建的“爱心图书室”在位于青西新区王台镇的石梁小学建成。青岛市福彩中心的志愿者们将一摞摞新书搬运到学校图书室并一一整齐地摆放到事先购置的崭新...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