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薄克国报道6月8日,青岛市市南区仙游路社区居民在制作花草纸。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6月8日,仙游路社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体验活动,社区居民跟随民间艺人制作花草纸、木版年画等。□本报记者孙先凯
端午假期,山东大小景区的纪念品商店中,潍坊布老虎、肥城桃木雕刻、聊城葫芦雕刻等各具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玲琅满目。这些小物件大多制作精美,其生产工艺多已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也不乏粗制滥造的仿冒品。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适逢端午佳节,非遗保护更受关注。虽然仍存在开发难题,但我国近90万项非遗资源正日渐炙手可热,吸引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同时,屡屡发生的侵权也给不少传承人当头棒喝,率先打入市场的民间工艺首当其冲。在以生产性保护带动传承的过程中,仿冒山寨如何遏制?非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完善?
“我今天设计的桃木雕刻样式,可能过不了几天市场上就能出现仿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木雕刻民俗代表性传承人王来新无奈地说,“很多人拍了产品的图片或者从网上买到产品就开始仿造,款式差不多,价格倒是便宜不少,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创造反倒为他人作了嫁衣。”据王来新介绍,目前肥城市从事桃木雕刻的企业就有三百多家,全国各地更是数不胜数。
有专家表示,进入市场程度越高的非遗项目,越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其市场和终端消费者联系越紧密,知识产权就越有意义。目前,我国能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帮助的现行法律包括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管理处科长于少海告诉记者,以非遗产品适用著作权法为例,“我国实行著作权自愿登记制度,著作权有关当事人需要主动申请。登记成功后,版权局会颁发登记证书,作为享有著作权的有效凭证。”
从去年开始,王来新陆续为其20多件桃木雕刻代表性作品申请著作权,对特殊工艺申请专利,也注册了“泰山桃木王”的商标。“有了著作权、专利和商标,虽然没法杜绝仿制,但也有了维护权利的底气。”王来新举例说,“在今年的肥城桃花节上,有南方的厂商在售卖桃木雕刻的‘如意\’,和我已经申请版权的‘如意\’作品极度相似。一开始他们还不承认仿制,我拿出版权登记证书来和他们对质,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诺今后不再仿制。”
然而,像王来新这样有版权意识的传承人并不多。在山东省版权保护与服务平台上,版权登记公告的文字、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等多个门类中,记者发现只有极少的非遗产品著作权登记公告。对此,于少海表示,“目前,因为法律规定是‘自愿登记\’制度,对于生产非遗产品的当事人,主动确权是保障其合法权益的第一步。”
然而,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主动确权”也有很多难点亟待解决。比如,知名的老字号大多具有上百年历史,在长期的变迁中普遍权属不清;许多非遗项目源于民间,由某一地区的一些群体共同掌握,权利人的认定问题难以明确。
新闻推荐
□记者郝雪莹通讯员马桂山报道本报青岛讯记者从山东海事局了解到,5月山东省沿海港口船舶进出港4.1万艘次,环比增长超过两成。海上运送旅客205.3万人次,环比增长近一半。其中,...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