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做得太好了! ”原卫生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黄洁夫到青岛圣德医养集团考察时连连称赞。 “参观圣德后我很震撼,圣德的员工和老人的状态都是非常理想的。 ”日本前参议员、养老领域专家笹野贞子参观青岛圣德后也发自肺腑地感叹。
10年来,在全国率先开拓了“医、养、康、护”相融合现代养老之路的青岛圣德人,不断探索与实践,2014年迈出集团化发展步伐,在开展重度失能失智和临终关怀老人护理方面趟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新路。
目前,除刚起步的青岛市失智症护理康复中心外(床位230张),正在运营中的医养机构有3家,实际开放床位1530张;其中护理失智老人达300多人,包括重度失智老人约150人,基本处于满员状态。另外,正在装修和筹备中的机构有2家,设计床位近1200张。目前青岛圣德医养集团已经开办有李沧圣德老年护理院 (黑龙江中路1688号)、城阳区圣德社会福利中心(文阳路137号)、李沧区圣德虹美医院颐养院(衡水路115号)、市南区夕阳红老年公寓 (基隆二路1号),同时位于李沧区峰山路13号的新诚康中医院已经具备收住病人和老人条件;正在紧张装修中的市南区如东路7号青岛颐德老年病医院和市南区福州路10号圣德医养结合机构,预计今年下半年可正式对外开放,收住患者和老人。
1.让重症失能老人重燃生活希望
经抢救过后的失能老人大医院不想要,小医院条件不足不能住,普通养老院不敢收,回家又无法护理……在很多家庭焦虑万分之时,圣德尝试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采用“两院一体”的运营模式,实施“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全力破解失能老人“住院难”、家属“护理难”的困局。在家属得到缓冲时,圣德开始考虑如何让一部分老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有效的康复、专业的社工融入到了医疗与养老工作中,形成了“医、养、康、护”紧密融合的全新服务体系,在提高老人生存质量的同时,将爱融入每个工作细节,让老人和家属体会到人间温情,与他们一起感受生活,重燃希望,回归社会。
三年前,57岁的周阿姨在去上海送刚刚参加工作的女儿,回来的路上出了因重大车祸致脑出血,事故发生在外省,抢救加治疗4个月,刚上班不久的女儿也奔波陪护了4个月,全家心力交瘁。虽然在大医院经手术保住性命,但因脑损伤处于植物人状态,气管切开,独生女儿看着全身插满管子的妈妈,面对突然的变故天天哭,希望妈妈能尽快好起来。在大医院治疗四个月后,被催促不得不出院,周阿姨四处打听转入李沧圣德老年护理院危重病区。经医生护士的科学治疗和护理员的精心护理,周阿姨的身体状态康复良好,转入普通专护区。家属看到周阿姨的变化感激万分,“非常感谢圣德的细心护理,现在她情况稳定下来,而且还能听懂我喊妈妈了。看着她越来越好,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 ”
“六十岁的父亲第三次突发脑出血,这一次给了他致命的一击——双眼浑浊,插着胃管,气管切开的套管中输着氧气,整个身体就像一根棍子一样僵直……100天内我和家人陪他三次转院治疗,不同的医生如出一辙的建议‘回家好好护理吧’……”曾住在圣德危重专护区的张大爷的女儿深情回忆:“终于找到你们这样一个好地方了!现在父亲病情稳定多了,我感慨万千,圣德让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终!自从给父亲办理了医疗专护以后,医疗费用报销90%,为我们减轻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圣德,帮我们做儿女的实现了忠孝两全!圣德人正在用实际行动建设着和谐的大同社会,这怎能不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
2.“老爷子的褥疮好了,心情也好了”
每天上午,在城阳圣德福利中心的大院里都会看到一对老人慢慢地绕着大楼遛弯,老太太走得稍快,经常停下来等一下拄着小拐棍儿的老爷子,然后两人再并肩缓行。老爷子姓刘,两年前因病在某三甲医院抢救,三个月后出院在家卧床,期间连续换了两个保姆,但仍出现褥疮。经多方打听,老人被家人送到李沧圣德护理院,“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这么好,老爷子的褥疮好了,心情也好了! ”一提起圣德,两位老人千恩万谢,当意识恢复并能拄拐下床时,经圣德护理院动员来到圣德城阳社会福利中心。
“你没见我们的夫妻间多漂亮、家具多齐全,就像家一样;你看这院子像不像公园?”顺着刘阿姨的手指放眼偌大的院落,树木高低错落,几簇连翘花点缀着如茵绿草,在春日的阳光里生机勃发。刘大爷说:“我们这是住在天堂啊! ”老伴很兴奋,挽着刘大爷的胳膊坐到长椅上继续说:“我们老两口没事就出来走走,一是呼吸新鲜空气,二来让老头也多走走锻炼锻炼。住进这里,对我们、对儿女来说都是一种体力和精神上的解放。现在,我们老两口的生活起居护理员们全都包了,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干二净。除了老头康复和针灸之外,有时间我们俩经常参加一些圣德老年大学组织的活动,到课堂里学点东西,在大厅里听听音乐,我还动员着老头去练书法。 ”老爷子插不上话,在旁边听着直点头,当听到说自己练书法时一下就来了精神:“住院的时候给我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以前别说是写字了,连话都不会说,现在我满院子溜达,这小拐棍儿就像个摆设,用处不大了。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圣德啊! ”
3.医养融合打造失智老人乐园
圣德城阳社会福利中心失智区成立于2015年,主要收住因脑萎缩、神经系统变性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为其提供专业的生活护理、药物治疗服务和系统的康复锻炼,不少失智老人在这里受到专业照护,笑容多了起来。 2017年起,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试行“失智专区”管理,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成为全市首批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试点单位。
“没有想到老人会到这样平稳的状态,与之前在家的情况完全是天壤之别,圣德不仅帮助我们家庭解决了大困难,而且让老人生活的有质量、有尊严。 ”83岁的失智老人胡奶奶入住圣德后康复良好,其家属满怀感激。从去年4月开始,胡奶奶的家人开始发现“她好像变了一个人,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认不清家人,情绪易失控,经常大发脾气,夜间睡眠差……”去医院检查结果是患上阿尔茨海默症。8月份,家人将胡奶奶送到了圣德城阳社会福利中心,入住后医、护、工(护工)联合观察老人临床表现及生活饮食习惯等各方面,从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以及生活照顾等多方便入手,让老人从最初躁动严重、情绪不稳逐步趋于情绪平稳,很好适应生活环境,达到半自理状态。通过了解老人各方面情况后,制定详细治疗方案。目前老人情绪平稳,笑容常挂在脸上,能与人沟通,可讲述自己经历;子女来探望能够良好交流,听得进子女的话,经常送子女出门,态度平和,不吵不闹,得到安慰后就会满足。
据了解,圣德城阳社会福利中心失智专区主要从个人卫生、饮食起居、便溺习惯等各方面鼓励与引导老人,将其基本的生活照料放在首位,特别是对失智且长期卧床老人的生活护理尤为重要。失智专区还针对不同老人进行精神抚慰、脑力训练、语言锻炼等,每天按时带领老人进行娱乐活动和适当肢体运动,帮助失智老人改善身体协调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同时,使其病情延缓甚至达到部分康复的目的。“我们目前是青岛市失智照料最大的试点单位,希望用我们的爱心托起老年人幸福的晚年。 ”城阳圣德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介绍,2018年的11月,圣德被全国唯一从事失智症研究的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失智症研究中心授牌为全国首家失智护理康复基地。
4.科学康复助老人回归社会路
通过系统的医学照料、康复训练,让一部分老人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圣德人高尚医德和卓越操守。如果你每天上午来到圣德的康复大厅,你就会看这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康复师们在认真指导老年人进行着各项科学训练,就算是身上出了汗也不想停下来。
张大爷推着轮椅,挺直腰板,笑嘻嘻地走在康复大厅,谁能想到4个月前他脑溢血开颅,来圣德时骨瘦如柴,不能翻身。杨大爷是刚从其它医院转来的脑血栓后遗症9个月,坐在轮椅上的他,虽然来后半个月已大有进步,但看到别人进步得很快,他和老伴也不甘落后,每天都按时来此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康复训练,着急地追赶着其他老人……
郭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老伴还真的能跟她再会心地交流,能坐、能站、能叫她的名字。脑溢血、脑血栓,使这位高级工程师几乎成了半植物人。徒手一对一,电动起立床、中频电刺激、针灸推拿、语言诱导、构音发声天天坚持,反复训练。两个月后,他可以在康复师的指导下站立坐下、双上肢上举、转体、转头、回答问话。虽然动作有些吃力,话说得简单生硬,但他满脸兴奋,眼里充满了泪水。他一会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一会伸出大拇指,不知道怎样称赞和感谢康复师才好。圣德康复床位本来预计今年正月十五前住满,没想到因为圣德良好声誉,老年患者争相入住,正月初十床位就提前住满,出现了“一床难求”的局面。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圣德的大爱和奉献精神。圣德人身上的独特魅力就是让这里的所有失能失智老人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日本保健医疗大学博士赵月红参观圣德医养集团后由衷地赞叹道。
“我们做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们一定会用爱心把她做得崇高! ”圣德人胸怀至亲至爱之心,饱含尊老爱老之情,躬行兢兢业业之责,与社会共同书写浓郁的孝亲之情,创造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信报讯自3月1日全市违法建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开展以来,青岛市违法建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区市向存量违建、...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