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是所有护理人员的节日,而今年的“5·12”则尤为特殊。青岛市口腔医院护理岗位上的白衣天使们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特有的方式迎接专属节日的到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选择了勇敢“逆行”,因为他们坚信,疫情固然可怕,但希望与爱比病毒蔓延得更快。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守护口腔健康的天使们,感受她们的工作日常,聆听她们的温暖故事。
守护老年患者她拿出百倍耐心
“小傅护士长,我又来给你们添麻烦了……”“刘大爷,您慢着点,我来搀着你……”看上去娇小的老年口腔科护士长傅兰扛着腿脚不灵便老人的肩膀,让他安稳地坐在牙医椅上,陪着腮帮子高高肿起的老人说话聊天,老人来得比预约时间早了20分钟,旁边诊室的医生正在为上一名患者治疗。“刘大爷您的血压最近怎么样,心脏没有什么不舒服吧?”傅兰详细询问着老人的病史,虽然老人已经前来看诊多次,他的情况傅兰已经烂熟于心,但她还是仔细地再问一遍,直到医生赶来为患者治疗。 “老人牙疼已经好几天了,因为腿脚不灵便,费了很多事才来医院就诊,我只要有时间就多陪老人聊聊,让老人分散一下注意力。 ”戴着双层口罩和护目镜的傅兰跟老人聊天后,不但口干舌燥,而且满头大汗,但在她看来,绝对不能因为自身的困难,就在为患者服务上“偷工减料”。
1987年出生的傅兰现在已经是主管护师,2009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她来到青岛市口腔医院,2019年赴浙江大学口腔医院培训学习,将牙体牙髓及口腔修复四手操作技术的最新理念带回,改善本科室护理流程及四手操作配合标准,提高科室四手操作水平。目前已经是老年口腔科护士长的傅兰介绍,老年口腔科的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为解决老年患者复杂的口腔问题,需要护理人员扎实掌握牙体牙髓、口腔修复、牙周黏膜等综合护理知识,并能够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指导。
在傅兰看来,老年患者沟通及理解能力欠佳,需要护理人员有耐心,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态面对每一名患者,能够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帮助其解决就医中的困难。也需要注重细节护理,想在患者之前,切实改善他们的就医感受。
在工作中,傅兰发现,老年患者对治疗后的各类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掌握不到位,容易导致治疗后出现使用不当等情况。为此,傅兰率先提出在老年患者口腔治疗后,采用teachback健康教育模式,让老人将健康教育内容反馈给护理人员,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健康宣教掌握率,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拉近护患关系。
坚守一线岗位她奉献一颗爱心
在同事看来,傅兰是一个亲和力很强,而且很有爱心的护士,此前有一名聋哑患者需要镶牙,但因为没法表达自己的诉求,被多家牙科诊所婉拒。傅兰与这名患者全程通过写字进行交流,每次完成治疗后,她与患者的对话要写满几页纸,这让患者备受感动。因这名患者听不到声音,每次复诊傅兰就主动通过短信提醒,帮助患者按时就诊。 “每次这名聋哑患者来就诊时,虽然无法叫出我的名字,但通过眼神我就知道他记得我,这让我心里也暖暖的。 ”傅兰说。
老年口腔科的护士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傅兰怀孕9个月,依然坚守在第一线。自从怀孕以来,她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怀孕初期被查出胎囊血肿,恰逢医院“一卡通”系统上线,为不影响科室工作顺利开展,她默默地把病假条收起来,继续投入工作岗位中去。怀孕8多月的一天,傅兰与往常一样协助医生进行四手操作,突然觉得有点头晕,眼前发黑,同事们赶紧为她测血压、心率,发现她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已达每分钟110次,黄豆大的汗珠从她额头流下。她去附近综合医院查了血常规和尿常规,看到检查结果,医生非常生气地说:“你的尿糖已经三个加号了,需要立即住院! ”但傅兰为了第二天的重要工作拒绝住院,第二天一早又赶到了科室。
自大年初三开始,傅兰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为配合医院要求,疫情期间老年口腔科承担医院口腔急诊的工作,每天面对因牙痛难忍而前来就诊的患者,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但与此同时,抗“疫”院感工作也不能松懈,傅兰介绍,口腔诊疗多数为喷溅操作,可能产生大量气溶胶,在疫情期间风险系数较高,因此医护人员每天工作时都需要佩戴护目镜、穿防护服,一天下来脸上勒出了红色压痕,身上也汗流浃背,但她从不抱怨,“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职责。 ”傅兰说。
精益求精 她是医生欢迎的“最佳拍档”
“这个患者的残根藏得太深了。”“别急,慢慢来……”为躺在牙医椅上的患者拔除一颗阻生齿时,口腔医生遇到了难题,在旁边配合的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护士长刘艳艳将一把特殊的设备“根尖铤”递到医生手里。 “根尖铤这种设备平时很少能用到,但刘艳艳护士长凭借多年的经验,提前预判到治疗的难度,早早将设备准备好了。 ”完成治疗的口腔医生评价,口腔颌面外科护士长刘艳艳是最受口腔医生欢迎的“最佳拍档”,有了她的配合,治疗往往事半功倍。
刘艳艳2009年7月从济宁医学院护理学系本科毕业后,来到青岛市口腔医院,参加工作半年后直接定科在口腔颌面外科,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了。在这十年里,她曾多年被评为优秀员工、工青妇积极分子等,她参加护理人员技能大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也得到了无数患者的表扬和感谢。
2013年,青岛市口腔医院在颌面外科筹备成立手术室和病房,她被医院选中外出进修学习,并参与筹建手术室。刘艳艳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口腔手术的新手护士,开始了一点点的学习。手术室的各项制度、手术间的布局、手术辅料、器械的组建等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与同事一起把手术室建了起来,并与科室人员顺利完成了第一台口腔手术。三年的手术室工作经验让她熟练地掌握了颌面外科手术的配合。近两年来,手术室做过几十例自闭症儿童的口腔手术,患儿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有的患儿手术清醒后会非常烦躁,又抓又挠,甚至有一次把刘艳艳的胳膊抓伤,但她没有怨言,仍旧以患儿的需求为起点,致力做好人性化服务,使患儿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
2016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刘艳艳被调到外科门诊担任护士长,短时间内,她就对门诊的工作流程、环境及物品的管理作了规范,使门诊工作更加条理有序。在与医生的四手操作配合中,她更是默契到位,每一步的手术配合都想在医生前面,碰到一些复杂的拔牙手术,她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前为医生准备相关的器械,这样极大地节省了患者的诊疗时间,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勇攀高峰 对待患者既谨慎又细致
提到口腔颌面外科,许多人都会摇头,不知道这个科室是干什么的。刘艳艳说,口腔颌面外科不单单是拔牙,它还包括做一些口腔手术,如颌骨囊肿摘除术,黏液腺囊肿摘除术、舌系带矫正术等。颌面外科的工作特点是,与其他门诊科室相比工作节奏快,风险高,接触的患者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各个年龄段都有。“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心理护理知识、急救能力及熟练的四手操作配合。 ”刘艳艳说。
在颌面外科工作这十年多的时间里,刘艳艳对待患者特别细心、有耐心和爱心。对患者的术后健康宣教总是讲得细致入微,患者不明白时,她会不厌其烦地一讲再讲,直到患者听明白为止。特别是对待老人,她曾接诊过一名特殊的患者,一名患有三叉神经痛的盲人大叔,他需要定期来科室做治疗,由于没有家属陪同,每一次大叔来就诊,刘艳艳都会亲自到门口去接诊,整个诊疗过程都会陪同,诊疗结束后帮忙缴费交代下次就诊时间,亲自送大叔到医院门口,坐上出租车回家。
刘艳艳还曾经负责科室一个特色诊疗项目,心电监护下的拔牙,这也是市口腔医院在青岛市的一个特色项目。刘艳艳介绍,该项目针对的患者主要是高龄人员且身体有系统性疾病。普通的拔牙或做手术风险更高。对待这类患者更需要特别有耐心和爱心、细心,而且观察能力要强,一旦发生病情变化需要及时进行救治。一次,一名老人在心电监护下拔牙,刘艳艳发现,注射完麻醉药物后,患者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立刻通知医生,同时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抢救,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
“我知道选择了护理行业,面对的就是千千万万的病人,每一项工作都必须要谨慎细致,虽然每天都在忙碌当中度过,甚至有时也处于危险当中,但看到一个个的病人康复离院后那种喜悦的心情,听到他们出院前对我们说的一句‘谢谢’,一种职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即使工作再辛苦,内心也感到十分充实。 ”刘艳艳说。
本版撰稿 摄影 记者 黄飞 通讯员 张延平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张彤通讯员王蕾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现有医护人员17人,负责全院各科手术的临床麻醉及护理配合,参...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