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火热的基地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21-08-29 23:34   https://www.yybnet.net/

中国版“考试院”

从去年开始,紧挨着青岛农业大学西校区的两条街上,开始陆续出现不同名字的考研寄宿基地,从头走到尾,能看到七八个不同颜色的招牌。这些基地提供的服务大多也与韩剧里的“考试院”类似,基本上都是打着吃、住、学一体化的旗号,对考研人进行“状态、进度、效果”等多方位的管控。

社交媒体上,考研学生们在梳理这一新兴产业脉络时,把青农大视为其中的一个源头。而作为“全国四大考研基地”“三大考研二战圣地”之一,青农人较早便开始布局这一赛道,李程杰就是其中一个。

2016年,正在读大二的李程杰无意中发现了学校图书馆外排起的“长龙“,正值仲夏,自习室里一座难求,备考生们抱着考研资料到处转移占座,为了抢到一个位置不惜在烈日下排队几小时的行为触到了李程杰敏锐的商业神经,他当即判断:“学校里还缺一个专供备考生的自习室。”

想到了就立马去做,当年秋天,李程杰用兼职卖桶装水赚来的10万块钱,租下了青农大独立本科专业空出来的十间教室,每间教室配备一台空调、十个座位,每个座位按每月120元收费。这种在付费期内不限时、不限次使用的自习室,正是考研寄宿机构的雏形。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创立自习室的第一个秋天,李程杰拿着传单跑遍了青农大的图书馆和自习室,逢人就介绍。“刚开始没有几个人听说过这种形式,接受度很低,我们只能赔钱去做用户体验。”

2017年以后,李程杰的地毯式推广逐渐起色,他的自习室开始在青农大附近小有名气,招生规模从最初的20人扩展到了几百人,收费也从几百元提高到了上千元。一不做,二不休,2018年,他干脆盘下了青农大独立本科专业已经暂停使用的整个校区,正式成立青岛市首家考研寄宿基地。

起初,李程杰的目标客户大多是青农大的学生,后来随着影响力扩大,渐渐也有外省市的考生前来寄宿。今年暑假,李程杰招收了1500名备考生,按照人均5000元的收费标准,他所掌握的已是个百万级的市场。

山东省有着浓郁的考研氛围,无论是考研人数还是考研增量,均为全国之最,而青农大也一直以考研人数多、二战人数多而闻名,这些都成了考研寄宿基地创立的筹码。于是近两年,青农大周围,相关机构越开越多,产业也慢慢形成并逐渐壮大。

贩卖空间和氛围

刘堂杰所在的智禾考研寄宿基地是青农大附近最大的一家,与青岛农业大学西校区仅一墙之隔,四栋红色的四层建筑楼围成一个院子,东、西分别是背诵室和食堂,南、北则是男女宿舍区。在选择考研寄宿基地之前,刘堂杰做过大量的功课,最终被这个围起来的院子所吸引,因为“这里看起来更像是学校”。

毕业以后,离群索居的刘堂杰也曾尝试过自己安排时间复习,但坚持了没多久就放弃了。“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没个参照,不知道别人的进度、作息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自己的节奏快了或者慢了都不清楚。”刘堂杰感觉,那就像是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洗衣服,至于洗得干不干净,自己也看不见。

考研虽是一个人的战争,但又无法完全与群体隔离开来。进入考研基地后的刘堂杰,每天跟随大部队七点起床早读、下午一点午休、晚上七点晚自习,偶尔也会跟同专业的研友们交流进度,讨论题目,“学习也是需要气氛组的,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自驱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

在考研基地里逛上一圈,就能感受到刘堂杰所说的“气氛”:随处可见的横幅上写满了诸如“拼搏一年,以后50年跻身上层社会”的洗脑金句;食堂里、背诵区,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张贴着已“上岸”同学的分数、录取学校和座右铭;自习室里是不亚于高中时摞高的书本,路上的每一个人都行色匆忙,角落的阴凉处总能看到或蹲或站的背书人……

宿舍、食堂、自习室、背诵室是基地的标配,条件好的还能再配备一个超市。备考半年,基地按照规定提供“吃、住、学”一体化服务,具体到收费上又是五花八门的标准,不同的宿舍、自习室类型都会影响到收费的价格,人数最多的八人间在三千元到四千元之间,单间收费则往往过万元。

这些机构像是简易版的大学,但又不能算作真正的学校。一直以来,外界更习惯将它们定义为“贩卖氛围与空间的服务”。有着十年行业经验的李菲也承认,考研寄宿基地身份“尴尬”,“这类机构里没有老师,也不提供教学,所以还不能算作教培行业,但是它又确实是和考研相关。”李菲认为,如果非要为它们划分一个行业类别,那也只能算是“场地租赁”。

考研基地能热多久?

“统一管理作息时间、手机禁入教室、半封闭式管理控制请假……”在每家考研寄宿基地的服务内容里,大概都有一些相似的话术。工作人员带人参观时,承诺的言语往往脱口而出:“来我们这儿,只要严

新闻推荐

“如果可以,我希望以后能够扎根在青岛” 首届“‘一带一路’国家在华留学生走近青岛”活动拉开帷幕

本报6月18日讯“虽然我已在这座城市度过了四年的时光,但我仍想生活得更久一些”。留学生代表穆萨萨利姆认为,青岛极其丰富...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火热的基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