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青岛湾,应该是1984年的那个夏末秋初,刚刚坐进大学课堂不久,就被授课老师带到了海边去采集标本。印象深刻的是,有的同学在栈桥东侧的海滩上发现了漂亮的海葵,也有一群同学乘坐一条木桨小船登上了栈桥西侧的黑石礁,在那里捉回了成桶的螃蟹。而我,那天却有些走神儿。左瞧小青岛,宛若一把小提琴;右看栈桥,恰似一支大海的横笛。
笛声琴韵。如诗如梦。
隐隐地,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旋律已经奏响。冥冥中,那些与我有关的人生故事如同青岛湾上空翩翩飞翔的鸥鸟,正舒展开浪漫的翅膀,最后演绎成大段难以忘怀的情节。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工作。但四年的青岛生活,却已经让我对这座城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每次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骑行,时不时地会想起岛城那些曲折蜿蜒的静谧街巷;每次在水草缠身的八一湖里游泳,总会怀念起青岛湾浴场里的碧海蓝天。单位里的领导似乎很懂我的心思,总是把到青岛出差的机会安排给我。坐火车进入青岛后,我会习惯性地拖着行李箱来到栈桥附近吹上一阵子咸腥味的海风。离开青岛的时候,我也会在海边流连许久,看一看远山,望一望近海……如此徘徊两年之后,我终于选择了一次义无返顾的逃离和回归。几经辗转,1994年5月,我终于在太平路上的一座办公大楼里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
选一座喜欢的城市安居,觅一位心仪的女子结婚,寻一份热爱的工作谋生。人生若此,夫复何求?!属于我的惬意生活由此真正拉开大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多个单位联合发起了“挽留海鸥行动”。起初,这个“行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几位从青海返城的女知青。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北回到故乡以后,日子并没有像她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地铺陈开来。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她们很快也被“下岗潮”拍到了冰冷的岸上。但是,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却并没有搁浅。每到冬季,她们结伴来到海边,给到青岛越冬的海鸥投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海鸥体会到了青岛人的友好。越聚越多,最后成为青岛湾的“常客”。即使夏天,也不乏它们的身影。作为这个“行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每当看到海鸥飞到游人掌间叨食的场景,我内心便会生发出一种语言无法摹写的愉悦心情。这种人鸥嬉戏,和谐相处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青岛人的生活品位以及他们小心呵护每一个平凡日子的热心肠。
青岛湾畔,与那些天上翱翔着的海鸥相呼应的是波峰浪谷间飞驰的小游艇。这个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海上旅游项目也曾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过程。期间,作为一名以曝光见长的媒体人也经常性地与小游艇的各色主人“过过招儿”。2001年,这些“散兵游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下,统一划归了青岛金山海上旅游公司来管理运营。从此,青岛湾前海的游艇走上了“释放正能量”的轨道。“宰客”的恶习不见了,在此后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中却经常见到“金山旅游”人的身影。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些小游船在带着游客饱览海上风光的同时,也主动肩负起了海上救援的责任。2015年,以“金山旅游”小游艇船员为主体的救援队正式成立,他们向那些海上遇险的人员无私地伸出了援手。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累计救援了233人。这个数字背后所蕴含着的一个个故事是惊心动魄的。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及时的救援,233人的命运会如何?233人背后的家庭又会怎样?仔细思量方知“金山旅游”人的担当和作为是多么的不凡。他们在带你看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让自己也成为青岛湾畔一道温情亮丽的风景了。
温暖的青岛湾收藏了太多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小青岛上的灯塔依然昼夜不停地闪烁着,栈桥还在安然地卧波听涛。青岛湾畔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三年前,我所供职的单位搬离了太平路。我曾经进进出出二十余年的那所大楼,如今被市南区政府招商引资变成为了“北服研发基地”。据说,这是建设“时尚市南”的重要引擎。今年,毗邻火车站广场那几个大体量的高楼也渐次拆除。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当你走出青岛火车站的时候,迎面扑入眼帘的,就是一片蔚蓝的海。
笛声琴韵里青岛湾很美,也很嗨。
新闻推荐
高伟星河滔天爱不过来我只爱养我的这颗地球地球滚烫爱不过来我只爱水养的这个青城我渺小生平只咋唬过一次喊青岛是...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